室内典型环境下毫米波传播特性的仿真与测量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9-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建模方法 | 第11页 |
| ·室内传播模型 | 第11-12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 | 第14-24页 |
| ·信道传播参数 | 第14-15页 |
| ·路径损耗 | 第14页 |
| ·时间色散 | 第14-15页 |
| ·多径传播机制 | 第15-18页 |
| ·直射波 | 第15-16页 |
| ·反射波 | 第16页 |
| ·透射波 | 第16-18页 |
| ·绕射波 | 第18页 |
| ·电波传播特性的影响因素 | 第18-21页 |
| ·粗糙度的影响 | 第18-21页 |
| ·频率的影响 | 第21页 |
| ·毫米波简介 | 第21-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仿真与测量的理论基础 | 第24-30页 |
| ·仿真方法 | 第24-26页 |
| ·射线追踪法概述 | 第24页 |
| ·入射及反弹射线法 | 第24-26页 |
| ·Wireless InSite软件 | 第26页 |
| ·实测系统介绍 | 第26-29页 |
| ·收发测试系统 | 第26-28页 |
| ·测量步骤 | 第28-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四章 仿真与实测的对比与分析 | 第30-41页 |
| ·空房间环境 | 第30-32页 |
| ·环境模型 | 第30页 |
| ·仿真结果与文献结果的对比与分析 | 第30-32页 |
| ·会议室环境 | 第32-38页 |
| ·环境模型与测量方案 | 第32-33页 |
| ·仿真结果与测量结果的对比与分析 | 第33-38页 |
| ·走廊环境 | 第38-40页 |
| ·环境模型与测量方案 | 第38-39页 |
| ·仿真结果与测量结果的对比与分析 | 第39-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五章 视距办公室环境下的毫米波传播特性 | 第41-59页 |
| ·环境模型 | 第41-42页 |
| ·计算深度的研究 | 第42-47页 |
| ·反射次数计算深度的选择 | 第42-44页 |
| ·绕射、透射的影响 | 第44-47页 |
| ·粗糙度的影响 | 第47-52页 |
| ·接收功率分布 | 第48-50页 |
| ·均方根时延扩展分布 | 第50-52页 |
| ·材质的影响 | 第52-56页 |
| ·四周墙面材质的影响 | 第52-54页 |
| ·办公桌材质的影响 | 第54-56页 |
| ·与移动通信频段的比较 | 第56-58页 |
| ·路径损耗 | 第57页 |
| ·均方根时延扩展 | 第57-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六章 非视距家居环境下的毫米波传播特性 | 第59-66页 |
| ·环境模型 | 第59-61页 |
| ·视距环境 | 第61-63页 |
| ·天线极化类型的影响 | 第61-62页 |
| ·粗糙度的影响 | 第62-63页 |
| ·非视距环境 | 第63-65页 |
| ·天线极化类型的影响 | 第63-64页 |
| ·粗糙度的影响 | 第64-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6-68页 |
| ·论文内容回顾 | 第66页 |
|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66-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第71-72页 |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72-73页 |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