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设备论文

好氧颗粒污泥形成过程和稳定性控制优化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8页
主要符号与缩写表第18-19页
续主要符号与缩写表第19-20页
1 绪论第20-43页
   ·研究背景第20页
   ·好氧颗粒污泥研究进展第20-30页
     ·好氧颗粒污泥形成机理探索第21-23页
     ·好氧颗粒污泥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第23-26页
     ·好氧颗粒污泥形成过程的优化研究进展第26-28页
     ·好氧颗粒污泥稳定性强化的研究进展第28-30页
   ·生物硝化、反硝化和除磷研究第30-40页
     ·生物脱氮第30-32页
     ·生物除磷第32-37页
     ·好氧颗粒污泥脱氮、除磷研究第37-40页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第40-43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40-41页
     ·研究内容第41-43页
2 实验材料和分析方法第43-50页
   ·SBR反应器第43-44页
   ·实验配水成分第44页
   ·常规测试项目及方法第44-45页
   ·污泥粒径和形态第45页
   ·EPS提取与测定方法第45-46页
   ·比好氧速率(Specific Oxygen Uptake Rate,SOUR)测定第46页
   ·荧光原位杂交第46-50页
3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识别好氧颗粒污泥的关键影响因子第50-64页
   ·引言第50页
   ·研究目的第50页
   ·研究方法第50-54页
     ·GRA方法第50-52页
     ·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第52-53页
     ·数据获取第53-54页
   ·GRA计算过程第54-60页
     ·标准化处理第54-55页
     ·GRC计算第55-58页
     ·最优值和最佳范围第58页
     ·GERG计算第58-60页
   ·结果讨论第60-63页
     ·SGV影响分析第61页
     ·AT和OLR影响分析第61-62页
     ·ST影响分析第62页
     ·H/D ratio影响分析第62-63页
   ·本章小结第63-64页
4 基于环境参数优化培养好氧颗粒污泥第64-85页
   ·引言第64-65页
   ·研究目的第65页
   ·实验部分第65-66页
     ·实验装置和运行条件第65页
     ·配水组成和接种污泥第65-66页
     ·周期实验第66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66-75页
     ·环境参数优化周期时长第66-70页
     ·颗粒化过程形态变化及特征第70-72页
     ·颗粒化过程污染物去除能力第72-74页
     ·FISH分析第74-75页
   ·环境参数调控非丝状菌膨胀污泥颗粒化过程研究第75-83页
     ·实验装置和运行条件第75-76页
     ·接种污泥和进水组成第76页
     ·pH、ORP和DO与生化反应关联分析第76-77页
     ·非丝状菌膨胀原因分析及控制策略第77-78页
     ·非丝状菌膨胀污泥形态和处理效果第78-82页
     ·颗粒化过程形态变化和污染物去除能力第82页
     ·EPS变化情况第82-83页
   ·本章小结第83-85页
5 基于粒径控制实现好氧颗粒污泥长期稳定运行第85-99页
   ·引言第85-86页
   ·实验目的第86页
   ·实验部分第86-88页
     ·SBR运行条件的优化选择第86-88页
     ·接种污泥和进水组成第88页
   ·实验结果第88-97页
     ·颗粒化过程形态变化及特征第88-91页
     ·EPS分泌量变化情况第91-92页
     ·FISH分析第92-93页
     ·PAOs、AOB和NOB活性测定第93-95页
     ·颗粒化过程污染物去除能力第95-97页
   ·稳定好氧颗粒污泥形成机理分析第97页
   ·本章小结第97-99页
6 好氧颗粒污泥内反硝化除磷菌功能识别及活性测定方法研究第99-111页
   ·引言第99页
   ·实验目的第99页
   ·批示实验第99-102页
     ·批示实验设计第99-102页
     ·NO_2~--N投加剂量研究第102页
   ·实验结果和讨论第102-109页
     ·NO_2~--N对好氧吸磷和缺氧吸磷的影响第102-104页
     ·批示实验测定结果第104-109页
   ·本章小结第109-111页
7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第111-113页
   ·结论第111-112页
   ·创新点第112页
   ·展望第112-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28页
作者简介第12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第128-130页
致谢第130-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飞机客舱地板供热温度—热流反正耦合模型及应用
下一篇:电子束熔炼去除硅中氧、碳及其化合物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