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临床学论文--针灸疗法临床应用论文--神经精神病科论文

电针治疗围绝经期轻中度抑郁障碍的临床研究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9页
引言第19-21页
第一章 围绝经期抑郁障碍的研究进展第21-29页
   ·现代医学对围绝经期抑郁障碍的认识第21-25页
     ·现代医学对围绝经期抑郁障碍发病机理的认识第21-22页
     ·现代医学对围绝经期抑郁障碍的诊断与治疗进展第22-25页
   ·中医学对围绝经期抑郁障碍的认识第25-27页
     ·中医学对围绝经期抑郁障碍发病机理的认识第25-26页
     ·中医学对围绝经期抑郁障碍的治疗进展第26-27页
   ·小结第27-29页
第二章 针灸治疗围绝经期抑郁障碍的系统评价第29-42页
   ·文献检索策略第29页
     ·检索文献数据库第29页
     ·检索时间第29页
     ·检索词第29页
   ·文献纳入标准第29页
   ·文献排除标准第29页
   ·文献筛选方法及文献特征表第29-30页
     ·文献筛选方法第29-30页
     ·文献特征表第30页
   ·文献评价方法第30页
   ·结局指标第30页
     ·疗效指标第30页
     ·安全性指标第30页
   ·统计方法第30页
   ·文献质量评价第30-35页
     ·一般情况第30-31页
     ·纳入文献临床试验的基本特征第31-33页
     ·纳入文献临床试验的质量评价第33页
     ·纳入文献临床试验的偏倚风险评估第33-35页
   ·结果分析第35-39页
     ·总有效率第35-37页
     ·KI评分第37-38页
     ·发表偏倚分析第38-39页
   ·小结与讨论第39-42页
     ·临床疗效第39-40页
     ·不良反应第40页
     ·异质性检验第40页
     ·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和不足第40-42页
第三章 电针治疗围绝经期轻中度抑郁障碍的临床试验研究第42-85页
   ·研究对象第42-44页
     ·受试者来源和基金资助第42页
     ·诊断标准第42-43页
     ·纳入标准第43页
     ·排除标准第43-44页
     ·剔除标准第44页
     ·脱落标准第44页
     ·剔除及脱落病例的处理第44页
   ·研究方法第44-47页
     ·分组及样本量第44-45页
     ·操作步骤第45-46页
     ·观察指标第46-47页
     ·不良事件观察第47页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第47页
   ·研究结果第47-83页
     ·治疗前情况比较第47-49页
     ·HAM-D17量表结果第49-53页
     ·MENQOL量表结果第53-78页
     ·血清性激素水平检测结果第78-82页
     ·疗效评价第82页
     ·安全性指标与不良反应第82-83页
   ·小结第83-85页
第四章 讨论第85-96页
   ·穴位的选取第85-86页
   ·药物的选取第86-87页
   ·安慰电针组的设定第87-89页
   ·血清性激素与围绝经期抑郁障碍第89-90页
   ·本研究试验结果分析与探讨第90-94页
     ·对HAM-D17量表变化的探讨第90-91页
     ·对MENQOL量表变化的探讨第91-92页
     ·对安慰电针组的疗效探讨第92-93页
     ·对血清性激素水平变化的探讨第93-94页
     ·对不良反应的探讨第94页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94-95页
   ·不足及展望第95-96页
结语第96-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9页
附录第109-117页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117-118页
致谢第11页

论文共1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薄氏腹针调节生殖内分泌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电针联合离子导入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