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8页 |
·引言 | 第12-15页 |
·微胶囊技术 | 第12-13页 |
·自修复混凝土 | 第13-14页 |
·生物自修复混凝土的发展 | 第14页 |
·生物自修复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自修复的触发方式 | 第15-17页 |
·化学变化触发 | 第15-16页 |
·物理变化触发 | 第16-17页 |
·生物自修复混凝土 | 第17-20页 |
·细菌培养及优化 | 第17-18页 |
·修复过程及机理 | 第18-20页 |
·材料及方法的选择 | 第20-25页 |
·壁材的选择 | 第20-24页 |
·芯材的选择 | 第24页 |
·微胶囊化工艺 | 第24-25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本文的特点 | 第26-28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8-38页 |
·引言 | 第28页 |
·实验药品及仪器设备 | 第28-29页 |
·实验药品 | 第28-29页 |
·仪器设备 | 第29页 |
·生物相容性测试 | 第29-30页 |
·微胶囊的制备 | 第30-31页 |
·芯材的制备 | 第30-31页 |
·微胶囊的制备 | 第31页 |
·微胶囊的结构表征 | 第31-32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1-32页 |
·形貌与壁厚的表征 | 第32页 |
·微胶囊的性能表征 | 第32-33页 |
·粒径大小与分布 | 第32页 |
·热稳定性 | 第32页 |
·孢子存活率 | 第32-33页 |
·矿化活性 | 第33页 |
·壁材防水性 | 第33页 |
·力学性能 | 第33页 |
·储存稳定性 | 第33页 |
·试样的制备 | 第33-35页 |
·混凝土试样制备 | 第33-34页 |
·环氧试样的制备 | 第34-35页 |
·复合试样的制备 | 第35页 |
·试样的性能表征 | 第35-38页 |
·混凝土修复性能 | 第35页 |
·环氧试样的表征 | 第35-36页 |
·复合试样的表征 | 第36-38页 |
第3章 微胶囊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第38-52页 |
·引言 | 第38页 |
·制备工艺对微胶囊性能的影响 | 第38-43页 |
·芯壁比 | 第39-40页 |
·反应温度、反应时间 | 第40页 |
·搅拌速度 | 第40-41页 |
·稀释剂 | 第41-43页 |
·微胶囊性能分析 | 第43-50页 |
·表面形貌和壁厚 | 第43-44页 |
·芯材活性 | 第44-45页 |
·化学结构 | 第45-47页 |
·热稳定性 | 第47页 |
·防水性 | 第47-48页 |
·力学性能 | 第48-50页 |
·贮存稳定性分析 | 第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4章 生物微胶囊的应用研究 | 第52-66页 |
·引言 | 第52页 |
·环氧及其固化剂的生物相容性 | 第52-53页 |
·固化剂种类对微胶囊性能的影响 | 第53-54页 |
·微胶囊对混凝土基体性能影响分析 | 第54-57页 |
·抗压强度影响分析 | 第54-56页 |
·吸水率变化分析 | 第56-57页 |
·环氧试块性能分析 | 第57-58页 |
·力学性能 | 第57页 |
·断面形貌 | 第57-58页 |
·断面形貌测试分析 | 第58-60页 |
·显微观察 | 第58-59页 |
·SEM观察 | 第59-60页 |
·微胶囊加入混凝土后性能分析 | 第60-61页 |
·矿化活性 | 第60-61页 |
·基体断面 | 第61页 |
·混凝土修复性能分析 | 第61-64页 |
·细菌代谢产物成分 | 第61-62页 |
·自修复效果 | 第62-63页 |
·修复剂成分 | 第63-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5章 结论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