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1-24页 |
·纤维素的研究进展 | 第11页 |
·纤维素酶 | 第11-17页 |
·纤维素酶的组成 | 第11-12页 |
·纤维素酶的结构与性质 | 第12-13页 |
·纤维素酶的作用机制 | 第13-14页 |
·纤维素酶生产菌 | 第14-15页 |
·纤维素酶的应用 | 第15-16页 |
·纤维素酶基因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6-17页 |
·基因重组技术 | 第16页 |
·基因定点突变技术 | 第16-17页 |
·细胞融合技术 | 第17页 |
·内切葡聚糖酶基因 | 第17-18页 |
·内切葡聚糖酶基因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stce1 简介 | 第18-22页 |
·stce1 性质 | 第19-22页 |
·stce1 除微纤维活性 | 第19-20页 |
·stce1 抗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氧化剂活性 | 第20-21页 |
·stce1 基因的克隆表达 | 第21-22页 |
·本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2-24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2-23页 |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第24-51页 |
·实验材料 | 第24-30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24-25页 |
·试剂与材料 | 第25-27页 |
·培养基的配制 | 第25-26页 |
·试剂 | 第26-27页 |
·试剂盒、酶及化学试剂 | 第27-28页 |
·实验仪器设备 | 第28-29页 |
·寡聚核苷酸引物 | 第29-30页 |
·实验方法 | 第30-47页 |
·基本实验方法 | 第30-36页 |
·微生物的培养及保种 | 第30-31页 |
·真菌基因组DNA的提取(生工试剂盒) | 第31页 |
·质粒的提取(Prestar试剂盒) | 第31-32页 |
·基因的扩增 | 第32-33页 |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Takara试剂盒) | 第33页 |
·感受态细胞的DNA转化 | 第33-34页 |
·大肠杆菌转化子验证 | 第34页 |
·PCR产物的切胶回收(OMEGA凝胶回收试剂盒) | 第34-35页 |
·产物的纯化(OMEG纯化试剂 | 第35-36页 |
·表达盒及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6-41页 |
·大肠杆菌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6-38页 |
·木霉表达盒与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38-41页 |
·重组质粒对大肠杆菌的转化与鉴定 | 第41-43页 |
·重组质粒对大肠杆菌的转化 | 第41页 |
·大肠杆菌转化子的鉴定 | 第41页 |
·重组质粒蛋白水平鉴定 | 第41-43页 |
·重组质粒对木霉的转化与鉴定 | 第43-47页 |
·重组质粒对木霉的转化 | 第43-45页 |
·里氏木霉转化子的鉴定 | 第45-47页 |
·基因水平的鉴定 | 第45-46页 |
·蛋白水平的鉴定 | 第46-47页 |
·纤维素酶活力的测定 | 第47-49页 |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7-48页 |
·纤维素酶的CMCNa酶活力的测定 | 第48-49页 |
·滤纸酶活(FPA) | 第49页 |
·大肠杆菌转化子的培养条件优化 | 第49-50页 |
·重组木霉酶学性质的初步研究 | 第50-51页 |
·酶促反应的最适pH | 第50页 |
·酶的最适温度 | 第50页 |
·粗酶液pH的稳定性 | 第50页 |
·粗酶液的热稳定性 | 第50-51页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第51-65页 |
·目的基因的获得 | 第51页 |
·原核表达盒的构建 | 第51-53页 |
·真核表达盒的构建 | 第53-54页 |
·原核重组质粒对大肠杆菌的转化与鉴定 | 第54-59页 |
·重组质粒对BL21 的转化与鉴定 | 第54-55页 |
·重组质粒对Rosetta的转化与鉴定 | 第55-59页 |
·重组质粒基因水平的验证 | 第55-56页 |
·重组质粒蛋白水平的验证 | 第56页 |
·重组质粒的质谱分析 | 第56-57页 |
·重组质粒酶活的测定 | 第57-59页 |
·重组质粒对木霉的转化与鉴定 | 第59-65页 |
·重组质粒基因水平的鉴定 | 第59-60页 |
·重组质粒蛋白水平的鉴定 | 第60-61页 |
·重组质粒的质谱分析 | 第61-62页 |
·纤维素酶活力的测定 | 第62-63页 |
·里氏木霉QM9414 阳性转化子酶学性质研究 | 第63-65页 |
·最适ph值的研究 | 第63页 |
·最适温度 | 第63-65页 |
第4章 讨论 | 第65-69页 |
·目的基因的获得 | 第65页 |
·大肠杆菌Rosetta菌株的转化 | 第65-66页 |
·原生质体制备 | 第66-67页 |
·原生质体的再生与转化 | 第67页 |
·创新点与展望 | 第67-69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附录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