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英文摘要 | 第7-12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2-15页 |
| ·问题提出 | 第12-13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 ·实践意义 | 第14页 |
|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 ·研究框架 | 第14-15页 |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5-28页 |
| ·自恋的研究 | 第15-19页 |
| ·自恋的概念 | 第15-16页 |
| ·自恋的结构和分类 | 第16-17页 |
| ·自恋的测量 | 第17-19页 |
| ·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 | 第19-21页 |
| ·父母教养方式的概念 | 第19页 |
| ·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 | 第19-20页 |
| ·父母教养方式的测量 | 第20-21页 |
| ·成就目标定向的研究 | 第21-23页 |
| ·成就目标定向的概念 | 第21-22页 |
| ·成就目标定向的分类 | 第22-23页 |
| ·国内外关于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恋的研究 | 第23-25页 |
| ·国外关于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恋的研究 | 第23-24页 |
| ·国内关于自恋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 | 第24-25页 |
| ·国内外关于父母教养方式与成就目标定向的研究 | 第25-26页 |
| ·国外关于父母教养方式与成就目标定向的研究 | 第25页 |
| ·国内关于父母教养方式与成就目标定向的研究 | 第25-26页 |
| ·国内外关于自恋与成就目标定向的研究 | 第26-28页 |
| ·国外关于自恋与成就目标定向的研究 | 第26页 |
| ·国内关于自恋与成就目标定向的研究 | 第26-28页 |
| 第3章 研究设计 | 第28-32页 |
| ·变量界定 | 第28页 |
| ·自变量 | 第28页 |
| ·因变量 | 第28页 |
| ·中介变量 | 第28页 |
| ·研究假设 | 第28-29页 |
| ·研究方法 | 第29-32页 |
| ·研究对象 | 第29页 |
| ·研究工具 | 第29-31页 |
| ·施测过程 | 第31页 |
| ·数据处理 | 第31-32页 |
| 第4章 研究结果 | 第32-51页 |
|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自恋人格与成就目标定向的特点研究 | 第32-38页 |
| ·大学生自恋人格的特点研究 | 第32-34页 |
|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研究 | 第34-36页 |
| ·大学生成就目标定向的特点研究 | 第36-38页 |
|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自恋人格与成就目标定向的相关分析 | 第38-40页 |
|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成就目标定向的相关分析 | 第38-39页 |
|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恋人格的相关分析 | 第39页 |
| ·大学生自恋人格与成就目标定向的相关分析 | 第39-40页 |
|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自恋人格与成就目标定向的回归分析 | 第40-43页 |
|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对成就目标定向的回归分析 | 第41页 |
| ·大学生自恋人格对成就目标定向的回归分析 | 第41-43页 |
|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对自恋人格的回归分析 | 第43页 |
| ·自恋人格的中介效应分析 | 第43-51页 |
| ·显性自恋在父母教养方式与成就目标定向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 第44-48页 |
| ·隐性自恋在父母教养方式与成就目标定向之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 第48-50页 |
| ·中介作用小结 | 第50-51页 |
| 第5章 讨论 | 第51-60页 |
|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自恋人格与成就目标定向的特点 | 第51-53页 |
| ·大学生自恋人格的特点 | 第51-52页 |
|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 | 第52-53页 |
| ·大学生成就目标定向的特点 | 第53页 |
|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自恋人格与成就目标定向的关系 | 第53-57页 |
|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成就目标定向的关系分析 | 第53-55页 |
|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恋人格的关系分析 | 第55-56页 |
| ·大学生自恋人格与成就目标定向的关系分析 | 第56-57页 |
| ·自恋人格的中介作用 | 第57页 |
| ·研究启示 | 第57-59页 |
| ·研究局限 | 第59-60页 |
| 第6章 研究结论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 附录 | 第65-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