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英文摘要 | 第7-13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3-22页 |
| ·动态心电图对运动性心脏损伤及猝死的预警意义 | 第13-16页 |
| ·心率减速力(Deceleration Capacity Of Rate,DC)的预警机制 | 第13-14页 |
| ·心率变异性 ( 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的预警机制 | 第14页 |
| ·T波电交替(T Wave Alternans , TWA)的预警机制 | 第14-15页 |
| ·QT离散度(QT Dispersion, QTD) 的预警机制 | 第15-16页 |
| ·心肌损伤标记物对运动性心脏损伤的预警意义 | 第16-18页 |
| ·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CK-MB/CK在心肌损伤中的意义 | 第16-17页 |
| ·CTn T在心肌损伤中的意义 | 第17页 |
| ·肌红蛋白(Mb)在心肌损伤中的意义 | 第17-18页 |
| ·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在心肌损伤中的意义 | 第18页 |
| ·大强度负荷训练后超声心动图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 第18-21页 |
| ·超声诊断技术的简介 | 第19页 |
| ·超声心动图的测试指标 | 第19页 |
| ·超声心动图的运动医学中的应用 | 第19页 |
| ·负荷运动训练对心脏结构及形态的影响 | 第19-20页 |
| ·负荷运动训练对心脏功能的影响 | 第20-21页 |
| ·超声心动图在指导训练和预防运动性心脏损伤中的作用 | 第21页 |
| ·总结 | 第21页 |
|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 | 第21-22页 |
| 第2章 新入伍战士大强度训练前后动态心电图改变 | 第22-28页 |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2-23页 |
| ·研究对象 | 第22页 |
| ·方法 | 第22-23页 |
| ·数据统计 | 第23页 |
| ·结果 | 第23-24页 |
| ·观察24小时平均心率变化趋势、心率减速力、心率变异性、QT离散、T波电交替的变化 | 第23-24页 |
| ·室性早搏、房性早搏、ST-T改变的变化 | 第24页 |
| ·讨论 | 第24-26页 |
| ·DC和HRV为迷走神经测量的两个无创检测指标 | 第24-25页 |
| ·T波电交替和QT离散度体现心肌复极均匀程度 | 第25-26页 |
| ·对于动态心电图的一些传统指标,比如平均心率、室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ST-T改变等均能反映运动对于心脏的损伤程度 | 第26页 |
| ·小结 | 第26-28页 |
| 第3章 心肌损伤标志物指标在运动性心脏损伤的预警作用 | 第28-34页 |
| ·研究对象及方法 | 第28-29页 |
| ·研究对象 | 第28页 |
| ·方法 | 第28-29页 |
| ·结果 | 第29-31页 |
| ·运动前后心肌损伤标记物的变化 | 第29-30页 |
| ·CTn T及CK-MB/CK诊断能力的评价 | 第30-31页 |
| ·CTn T、CK-MB/CK各个值为分界点相应诊断评价 | 第31页 |
| ·讨论 | 第31-33页 |
| ·运动前后肌钙蛋白(CTn T)的变化 | 第31-32页 |
| ·运动前后肌红蛋白(Mb)的变化 | 第32页 |
| ·运动前后血浆B型脑尿钠肽(BNP)的变化 | 第32页 |
| ·运动前后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的变化及CK-MB/CK的诊断能力 | 第32-33页 |
| ·小结 | 第33-34页 |
| 第4章 新入伍战士负荷军事训练前后超声心动图心脏结构及功能的改变 | 第34-38页 |
| ·资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 ·研究对象 | 第34页 |
| ·方法 | 第34-35页 |
| ·统计学处理 | 第35页 |
| ·结果 | 第35-36页 |
| ·训练前后心脏结构的变化 | 第35页 |
| ·训练前后心脏功能的变化 | 第35-36页 |
| ·讨论 | 第36-37页 |
| ·训练前后心脏结构的变化 | 第36页 |
| ·训练前后心脏收缩功能的变化 | 第36-37页 |
| ·训练前后心脏舒张功能的变化 | 第37页 |
| ·小结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5页 |
| 致谢 | 第45-4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