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轮机叶片计算机集成测量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 ·引言 | 第8页 |
|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 ·叶片CMM自动检测分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叶片检测方法的现状 | 第9-10页 |
| ·国内外叶片CMM检测自动化程度对比 | 第10页 |
| ·CMM检测路径规划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叶片CMM检测数据分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叶片CMM测量控制系统的研究及流程设计 | 第14-23页 |
| ·系统需求分析以及总体目标 | 第14-15页 |
| ·需求分析 | 第14页 |
| ·技术需求 | 第14页 |
| ·总体目标 | 第14-15页 |
| ·测量控制系统的流程设计 | 第15-16页 |
| ·系统开发环境及相关关键开发技术 | 第16-22页 |
| ·系统开发语言 | 第16-17页 |
| ·数据库技术 | 第17页 |
| ·基于 C#的 FTP 客户端实现 | 第17-19页 |
| ·参数化驱动编程 | 第19-20页 |
| ·CMM测量技术 | 第20-22页 |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汽轮机方钢叶片CMM检测的设计与优化 | 第23-47页 |
| ·DCC参数优化正交试验 | 第23-27页 |
| ·试验背景和目的 | 第23-24页 |
| ·正交重复试验的方差分析 | 第24页 |
| ·正交优化试验的设计 | 第24-26页 |
| ·正交优化试验结果分析及结论 | 第26-27页 |
| ·方钢叶片叶根叶冠CMM检测路径的规划 | 第27-34页 |
| ·叶片CMM检测点数目及分布方案 | 第28-29页 |
| ·测量路径规划原则 | 第29-30页 |
| ·CMM检测路径规划的关键技术与规则 | 第30-31页 |
| ·方钢叶片CMM检测路径规划约束模型 | 第31-33页 |
| ·方钢叶片全局路径优化 | 第33-34页 |
| ·方钢叶片叶身型面CMM检测路径规划 | 第34-41页 |
| ·叶身型面检测方法的确定 | 第34-35页 |
| ·叶身型面CMM检测点的获取 | 第35-38页 |
| ·叶身型面CMM测量路径规划 | 第38-41页 |
| ·方钢叶片设计测量一体化的实现 | 第41-46页 |
| ·方钢叶片设计参数的提取 | 第41页 |
| ·方钢叶片CMM检测点参数化表示 | 第41-43页 |
| ·方钢叶片CMM检测程序参数化生成 | 第43-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四章 汽轮机方钢叶片CMM批量测量坐标系的建立 | 第47-59页 |
| ·汽轮机叶片的结构与类型 | 第47-48页 |
| ·叶片结构 | 第47页 |
| ·叶片分类 | 第47-48页 |
| ·方钢叶片CMM测量夹具设计 | 第48-50页 |
| ·工件的定位及夹具的定位设计 | 第48-49页 |
| ·叶片CMM批量测量夹具的特点 | 第49页 |
| ·方钢叶片CMM批量测量夹具设计 | 第49-50页 |
| ·方钢叶片测量坐标系的建立及调整 | 第50-56页 |
| ·测量坐标系建立的原则 | 第50-51页 |
| ·测量坐标系的建立 | 第51-52页 |
| ·测量坐标系的调整 | 第52-54页 |
| ·测量坐标系的精度评价 | 第54-56页 |
| ·方钢叶片CMM批量测量精度的评价实验 | 第56-58页 |
| ·实验方案设计 | 第56-57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7-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五章 叶片CMM测量控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 第59-74页 |
| ·叶片CMM测量管理数据库的创建 | 第59-60页 |
| ·叶片CMM测量报告的自动保存 | 第60-67页 |
| ·叶根叶冠检测报告自动保存 | 第60-61页 |
| ·叶片型线扫描报告文件的创建 | 第61-63页 |
| ·叶片型线参数分析及报告自动保存 | 第63-65页 |
| ·CMM测量报告自动保存总体实现 | 第65-67页 |
| ·叶片CMM测量控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 第67-73页 |
| ·基于 C#的 PC-DMIS 二次开发 | 第67-68页 |
| ·方钢叶片CMM检测程序的上传 | 第68-69页 |
| ·批量叶片叶根叶冠CMM自动测量的实现 | 第69-71页 |
| ·批量叶片型面CMM自动测量的实现 | 第71-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4-76页 |
| ·本文工作总结 | 第74-75页 |
| ·工作总结 | 第74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74-75页 |
| ·课题展望 | 第75-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