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拔桩承载特性的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引言 | 第11页 |
·桩基础发展历史 | 第11-12页 |
·抗拔桩承载性能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现场试验研究 | 第12-13页 |
·室内模型试验研究 | 第13页 |
·数值模拟与理论计算研究 | 第13-14页 |
·本文研究工作及意义 | 第14页 |
·本章小结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抗拔桩设计计算理论 | 第15-27页 |
·抗拔桩破坏形态 | 第15-16页 |
·抗拔桩侧摩阻力发挥规律 | 第16-19页 |
·抗压桩与抗拔桩荷载传递规律 | 第16-17页 |
·导致差异的影响因素 | 第17-18页 |
·抗拔桩侧摩阻力的深度效应 | 第18-19页 |
·抗拔桩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 | 第19-25页 |
·抗拔桩承载力概述 | 第19-20页 |
·抗拔桩侧摩阻力的计算方法 | 第20-22页 |
·圆柱状剪切破坏时抗拔桩承载力确定方法 | 第22-23页 |
·复合剪切面破坏时抗拔桩承载力的计算 | 第23-24页 |
·我国规范中规定的抗拔桩承载力计算方法 | 第24-25页 |
·本章小节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抗拔桩现场试验结果分析 | 第27-47页 |
·概述 | 第27页 |
·工程概况 | 第27-29页 |
·工程地质概况特征 | 第27-29页 |
·地下水特征 | 第29页 |
·试验桩基本概况 | 第29页 |
·抗拔桩单桩静载荷试验 | 第29-31页 |
·检测装置 | 第29-30页 |
·位移量测装置 | 第30页 |
·反力验算 | 第30-31页 |
·加载试验 | 第31页 |
·桩身内力测试试验 | 第31-33页 |
·试验装置 | 第31-32页 |
·试验原理 | 第32-33页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33-45页 |
·静载荷试验结果分析 | 第33-39页 |
·桩身轴力结果分析 | 第39-42页 |
·桩侧摩阻力结果分析 | 第42-45页 |
·本章小节 | 第45-47页 |
第四章 抗拔桩承载特性的数值模拟 | 第47-59页 |
·概述 | 第47页 |
·FLAC~(3D)简介 | 第47-48页 |
·模型的建立与参数选取 | 第48-52页 |
·桩周土体模型 | 第48-49页 |
·桩体模型 | 第49-50页 |
·接触面单元模型 | 第50页 |
·参数选取 | 第50-52页 |
·初始应力计算 | 第52-54页 |
·加载过程的数值模拟 | 第54-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五章 抗拔桩承载特性影响因素模拟分析 | 第59-67页 |
·概述 | 第59页 |
·模型合理性验证 | 第59-61页 |
·荷载-位移关系曲线对比分析 | 第59-60页 |
·桩身轴力对比分析 | 第60-61页 |
·误差分析 | 第61页 |
·抗拔桩承载特性影响因素的模拟分析 | 第61-65页 |
·桩长对抗拔桩承载特性影响的模拟分析 | 第61-63页 |
·桩径对抗拔桩承载特性影响的模拟分析 | 第63-64页 |
·桩-土摩擦系数对抗拔桩承载特性影响的模拟分析 | 第64-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7-69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作者简介 | 第71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