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2-13页 |
·文献阅读法 | 第12-13页 |
·访谈交流法 | 第13页 |
·实地考察法 | 第13页 |
·研究的框架 | 第13-15页 |
2 基础概念与相关理论的研究 | 第15-26页 |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5-19页 |
·以人为本 | 第15-16页 |
·公共空间 | 第16页 |
·公共生活 | 第16-17页 |
·环境与感知 | 第17页 |
·环境与行为 | 第17-18页 |
·可持续发展 | 第18-19页 |
·国内外研究发展的动态 | 第19-23页 |
·国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 第19-21页 |
·国内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 第21-23页 |
·研究的基本理论 | 第23-25页 |
·建筑设计的现代主义理论 | 第23页 |
·功能主义规划理论 | 第23-24页 |
·失落的空间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扬·盖尔思想体系的来源与发展过程 | 第26-34页 |
·思想体系的来源 | 第26-29页 |
·扬·盖尔的早期生活 | 第26-27页 |
·早期的社会背景 | 第27-29页 |
·思想体系发展阶段 | 第29-33页 |
·探索阶段(1960s-1970s) | 第29-30页 |
·发展阶段(1980s-1990s) | 第30-31页 |
·完善阶段(2000年至今) | 第31-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4 扬·盖尔对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贡献(一)——人的感知与行为 | 第34-44页 |
·公共空间中人的感知与行为 | 第34页 |
·空间中的感知 | 第34-38页 |
·距离与感知 | 第34-35页 |
·尺度与感知 | 第35-37页 |
·速度与感知 | 第37-38页 |
·空间中人的行为 | 第38-43页 |
·步行 | 第38页 |
·驻足停留 | 第38-39页 |
·停坐 | 第39页 |
·观看、聆听、交谈 | 第39-40页 |
·公共空间中人的活动与交往 | 第40-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5 扬·盖尔对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贡献(二)——场所设计理论 | 第44-61页 |
·步行空间设计 | 第44-50页 |
·步行的空间 | 第44-45页 |
·步行的距离 | 第45-46页 |
·步行的路径 | 第46页 |
·步行的铺装 | 第46页 |
·步行的畅通 | 第46-47页 |
·步行的效益 | 第47-50页 |
·驻足空间设计 | 第50-51页 |
·边缘效应 | 第50页 |
·壁龛效应 | 第50页 |
·界面效应 | 第50-51页 |
·停坐空间设计 | 第51-54页 |
·座位的数量 | 第51-52页 |
·座位的材质 | 第52页 |
·座位的位置 | 第52-53页 |
·有趣的视野 | 第53-54页 |
·观看的空间设计 | 第54-55页 |
·观看与照明 | 第54页 |
·观看与位置 | 第54页 |
·观看与距离 | 第54-55页 |
·观看与视野 | 第55页 |
·聆听的空间设计 | 第55-56页 |
·聆听的环境 | 第56页 |
·聆听的声音 | 第56页 |
·交谈空间设计 | 第56-57页 |
·气候空间设计 | 第57-59页 |
·气候 | 第57-58页 |
·天气 | 第58页 |
·小气候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6 扬·盖尔对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方法贡献 | 第61-76页 |
·"生活—空间—建筑"设计程序 | 第61-68页 |
·从生活开始的设计 | 第62-63页 |
·转入空间的设计 | 第63-65页 |
·完成建筑的设计 | 第65-68页 |
·PSPL调研法 | 第68-75页 |
·目的 | 第69页 |
·操作步骤 | 第69页 |
·前期准备 | 第69-70页 |
·PSPL调研的方法 | 第70-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7 扬·盖尔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应用 | 第76-106页 |
·扬·盖尔主持项目的概况 | 第76页 |
·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 | 第76-105页 |
·澳大利亚:墨尔本(1993-2004) | 第77-91页 |
·美国:纽约(2008) | 第91-99页 |
·中国:昆山(2009-) | 第99-105页 |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8 基于扬·盖尔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与方法的探讨 | 第106-114页 |
·公共空间的本质 | 第106-107页 |
·民主属性 | 第106页 |
·社会属性 | 第106页 |
·功能属性 | 第106-107页 |
·娱乐属性 | 第107页 |
·心理属性 | 第107页 |
·为什么人们需要公共空间 | 第107-109页 |
·社会维度 | 第107-108页 |
·功能维度 | 第108页 |
·心理维度 | 第108-109页 |
·人们需要什么样的公共空间 | 第109-110页 |
·民主维度 | 第109页 |
·社会维度 | 第109-110页 |
·功能维度 | 第110页 |
·如何改进和建设公共空间 | 第110-112页 |
·民主维度 | 第110-111页 |
·社会维度 | 第111页 |
·功能维度 | 第111-112页 |
·心理维度 | 第112-113页 |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结论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17页 |
附录 | 第117-11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8-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