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北山地华北落叶松典型林分结构功能评价与近自然经营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2页 |
1 引言 | 第12-24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24页 |
·森林群落组成及结构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群落空间格局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群落多样性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森林经营管理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生态服务功能评价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近自然转化及近自然度评价体系的研究进展 | 第20-24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24-28页 |
·地理位置 | 第24页 |
·地形地貌 | 第24-25页 |
·气候情况 | 第25页 |
·水文情况 | 第25页 |
·土质情况 | 第25页 |
·植被状况 | 第25-26页 |
·试验地概况 | 第26-28页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8-38页 |
·研究目标 | 第28页 |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研究方法 | 第29-37页 |
·样地设置 | 第29-30页 |
·林分结构特征研究 | 第30页 |
·林分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 第30-32页 |
·物种多样性计算方法 | 第32-33页 |
·林分近自然度分析 | 第33-34页 |
·林分优势度计算 | 第34-35页 |
·生长量计算方法 | 第35-36页 |
·树干解析 | 第36-37页 |
·技术路线 | 第37-38页 |
4 华北落叶松典型林分类型结构研究 | 第38-50页 |
·林分树种组成结构比较 | 第38-40页 |
·直径结构研究 | 第40-42页 |
·落叶松纯林林分的直径分布 | 第40页 |
·落桦混交林分的直径分布 | 第40-41页 |
·落阔混交林林分的直径分布 | 第41-42页 |
·杉落针阔混交林林分的直径分布 | 第42页 |
·垂直结构研究 | 第42-44页 |
·落叶松纯林的垂直结构 | 第42-43页 |
·落桦混交林林分的垂直结构 | 第43页 |
·落阔混交林林分的垂直结构 | 第43-44页 |
·杉落针阔混交林林分的垂直结构 | 第44页 |
·林分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 第44-49页 |
·主要林分的角尺度研究 | 第44-46页 |
·主要林分的大小比数研究 | 第46-47页 |
·主要林分的混交度研究 | 第47-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5 华北落叶松典型林分类型生长发育过程研究 | 第50-61页 |
·主要林分的生长过程研究 | 第50-57页 |
·落叶松纯林生长过程研究 | 第50-51页 |
·落桦混交林生长过程研究 | 第51-52页 |
·落阔混交林生长过程研究 | 第52-54页 |
·杉落针阔混交林生长过程研究 | 第54-57页 |
·不同林分同一树种生长过程比较 | 第57-59页 |
·小结 | 第59-61页 |
6 华北落叶松典型林分类型生态功能研究 | 第61-78页 |
·生物量与固碳释氧功能评估 | 第61-68页 |
·固碳释氧计算方法 | 第61-63页 |
·不同林分蓄积量与年生长量比较 | 第63-65页 |
·不同林分固碳释氧物质量和价值评估 | 第65-68页 |
·净化空气功能评估 | 第68-72页 |
·二氧化硫吸收量 | 第68-69页 |
·氟化氢的吸收量 | 第69-70页 |
·粉尘的吸收量 | 第70页 |
·净化空气的总价值评估 | 第70-72页 |
·涵养水源服务功能比较和价值评估 | 第72-76页 |
·森林涵养水源能力指标的测定方法 | 第72页 |
·主要林分持水能力及效益研究 | 第72-76页 |
·小结 | 第76-78页 |
7 华北落叶松典型林分近自然经营研究 | 第78-109页 |
·典型林分近自然度分析与计算 | 第78-83页 |
·典型林分物种多样性 | 第78-81页 |
·林分近自然度 | 第81-83页 |
·目标林型的构建 | 第83-98页 |
·目标结构的制定 | 第83-87页 |
·样地林分结构调整研究 | 第87-89页 |
·树种组成调整措施 | 第89-90页 |
·采伐模式及调整方式研究 | 第90-98页 |
·近自然经营关键技术 | 第98-102页 |
·调整伐 | 第98-101页 |
·人工整枝 | 第101页 |
·引植苗抚育 | 第101-102页 |
·典型林分近自然优化与诱导 | 第102-107页 |
·杉落针阔混交林的优化 | 第102-103页 |
·落叶松纯林的诱导 | 第103-104页 |
·落桦混交林的诱导 | 第104-105页 |
·落阔混交林的诱导 | 第105-107页 |
·小结 | 第107-109页 |
8 结论与讨论 | 第109-111页 |
·结论 | 第109-110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110页 |
·讨论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9页 |
个人简介 | 第119-120页 |
导师简介 | 第120-123页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123-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