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详细摘要 | 第8-11页 |
| Detailed Abstract | 第11-17页 |
| 1 绪论 | 第17-27页 |
|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7-19页 |
| ·三维地质建模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9-21页 |
| ·三维地质建模方法 | 第19-20页 |
| ·三维地质建模操作软件 | 第20-21页 |
| ·三维地质建模存在问题 | 第21页 |
| ·厚松散层条件开采沉陷预计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1-24页 |
| ·开采沉陷预计现状研究 | 第21-22页 |
| ·厚松散层条件开采沉陷预计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 ·开采沉陷预计存在的问题 | 第23-24页 |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 ·技术路线 | 第25页 |
|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 2 开采沉陷预计三维地质建模研究 | 第27-41页 |
| ·三维建模方法总结与分析 | 第27-32页 |
| ·面模型 | 第27-30页 |
| ·体模型 | 第30页 |
| ·混合模型 | 第30-32页 |
| ·开采沉陷预计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 | 第32-34页 |
| ·开采沉陷三维模型的数据要求 | 第32页 |
| ·开采沉陷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32-34页 |
| ·根据剖面二维坐标计算空间三维坐标 | 第34-40页 |
| ·二维剖面坐标求取三维空间坐标计算方法 | 第34-35页 |
| ·精度分析和计算方法比较 | 第35-36页 |
| ·剖面图取点的 AutoLISP 源程序 | 第36-38页 |
| ·剖面图取点程序在三维地质建模中的应用 | 第38-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3 厚松散层条件下沉系数变化规律研究 | 第41-55页 |
| ·数值模拟软件 UDEC 简介 | 第41-42页 |
| ·模拟目的、模型建立和参数选取 | 第42-44页 |
| ·模拟目的 | 第42页 |
| ·模型建立和参数选取 | 第42-44页 |
| ·不同岩性不同层位下沉系数变化规律研究 | 第44-46页 |
| ·不同松散层厚度地表和基岩面下沉系数变化规律研究 | 第46-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4 基于岩层传递的开采沉陷预计数学模型研究 | 第55-75页 |
| ·概率积分法基本原理 | 第55-57页 |
| ·单元开采概率积分密度函数 | 第55页 |
| ·主断面上移动和变形预计公式 | 第55-56页 |
| ·地表任意点的移动变形计算公式 | 第56-57页 |
| ·三维空间开采沉陷主断面预计数学模型 | 第57-64页 |
| ·开采影响传播角θ0传递影响规律 | 第58-60页 |
| ·主要影响角正切 tanβ传递影响规律 | 第60-62页 |
| ·边界角和移动角传递影响规律 | 第62-63页 |
| ·基于岩层传递的倾向主断面上任意点的概率积分函数 | 第63页 |
| ·下沉盆地边缘修正模型(以走向方向,充分开采为例) | 第63-64页 |
| ·三维空间任意点开采沉陷预计数学模型 | 第64-66页 |
| ·开采影响传播角和主要影响角正切沿岩层传递影响量化分析 | 第66-71页 |
| ·实例验证 | 第71-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5页 |
| 5 移动变形三维预计程序系统 MSAS3D设计与开发 | 第75-99页 |
| ·三维空间开采沉陷预计系统概述 | 第75-76页 |
| ·三维地质建模模块设计与实现 | 第76-84页 |
| ·三维模型数据结构 | 第76-79页 |
| ·三维建模关键算法 | 第79-84页 |
| ·三维空间开采沉陷预计模块设计与实现 | 第84-90页 |
| ·三维沉陷预计数据结构 | 第84-87页 |
| ·三维沉陷预计关键算法 | 第87-90页 |
| ·三维空间开采沉陷预计数据处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 第90-98页 |
| ·沉陷预计三维可视化 | 第90-92页 |
| ·沉陷预计数据处理 | 第92-98页 |
|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 6 应用研究 | 第99-119页 |
| ·MSAS3D在淮南张集煤矿的应用研究 | 第99-104页 |
| ·1221(3)工作面概况 | 第99-100页 |
| ·1221(3)工作面开采三维地质建模 | 第100-103页 |
| ·1221(3)工作面开采三维空间预计 | 第103-104页 |
| ·1221(3)工作面开采数据分析 | 第104页 |
| ·MSAS3D在淮南谢桥煤矿 11118 工作面的应用研究 | 第104-109页 |
| ·11118 工作面概况 | 第104-105页 |
| ·11118 工作面开采三维地质建模 | 第105-107页 |
| ·11118 工作面开采三维空间预计 | 第107-108页 |
| ·11118 工作面开采数据分析 | 第108-109页 |
| ·MSAS3D在淮南谢桥煤矿 1232(3)工作面的应用研究 | 第109-113页 |
| ·1232(3)工作面概况 | 第109-110页 |
| ·1232(3)工作面开采三维地质建模 | 第110-111页 |
| ·1232(3)工作面开采三维空间预计 | 第111-113页 |
| ·1232(3)工作面开采数据分析 | 第113页 |
| ·MSAS3D在淮南潘三煤矿 1552(3)工作面的应用研究 | 第113-117页 |
| ·1552(3)工作面概况 | 第113-114页 |
| ·1552(3)工作面开采三维地质建模 | 第114-115页 |
| ·1552(3)工作面开采三维空间预计 | 第115-117页 |
| ·1552(3)工作面开采数据分析 | 第11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7-119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19-123页 |
| ·结论 | 第119-120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120页 |
| ·研究展望 | 第120-12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3-129页 |
| 致谢 | 第129-130页 |
| 作者简介 | 第130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0-131页 |
| 在学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31页 |
| 主要获奖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