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中、新生代成煤盆地构造演化与动力学分析
| 摘要 | 第1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详细摘要 | 第8-10页 |
| Detailed Abstract | 第10-16页 |
| 1 绪论 | 第16-24页 |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6-17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7-19页 |
| ·东北地区构造研究现状 | 第17页 |
| ·东北地区中、新生代能源盆地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存在问题 | 第19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 ·主要工作量 | 第22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22-24页 |
| 2 东北地区区域地质背景 | 第24-38页 |
| ·区域大地构造格特征 | 第24-25页 |
| ·地球物理场和深部构造 | 第25-30页 |
| ·区域重力场特征 | 第25页 |
| ·区域磁场特征 | 第25-27页 |
| ·岩石圈结构 | 第27-30页 |
| ·区域构造特征 | 第30-32页 |
| ·主要地块块特征 | 第30-31页 |
| ·主要主要断裂的特征 | 第31-32页 |
| ·区域构造演化 | 第32-38页 |
| ·前中生代演化 | 第32-34页 |
| ·中、新生代演化 | 第34-38页 |
| 3 成煤原型盆地与赋煤构造单元 | 第38-54页 |
| ·盆地的概念与界定 | 第38-39页 |
| ·成煤原型盆地构造类型研究历史 | 第39-41页 |
| ·成煤原型盆地类型划分方案 | 第41-48页 |
| ·赋煤构造单元 | 第48-49页 |
| ·成煤原型盆地构造演化 | 第49-54页 |
| 4 东北地区中—新生代动力学背景 | 第54-62页 |
| ·蒙古—鄂霍茨克洋构造域特征 | 第54-57页 |
| ·环太平洋构造域特征 | 第57-62页 |
| ·古太平板块洋板块演化阶段 | 第57-59页 |
| ·今太平洋板块演化阶段 | 第59-62页 |
| 5 东北地区早—中侏罗世盆地 | 第62-68页 |
| ·早中侏罗世盆地沉积环境与分布 | 第62-65页 |
| ·沉积环境 | 第62页 |
| ·分布特征 | 第62-65页 |
| ·早侏罗世盆地构造演化与动力学探讨 | 第65-68页 |
| 6 东北地区晚侏罗—早白垩世盆地 | 第68-110页 |
| ·早白垩世盆地分布 | 第68-69页 |
| ·海拉尔赋煤构造带原型盆地恢复 | 第69-82页 |
| ·含煤地层与沉积环境 | 第69-71页 |
| ·成煤盆地构造样式 | 第71-76页 |
| ·深部地球物理特征 | 第76-80页 |
| ·海拉尔赋煤构造带早白垩世原型盆地 | 第80-82页 |
| ·二连赋煤构造带原型盆地恢复 | 第82-94页 |
| ·含煤地层与沉积环境 | 第82-83页 |
| ·成煤盆地构造样式 | 第83-84页 |
| ·深部地球物理特征 | 第84-86页 |
| ·二连赋煤构造带早白垩世原型盆地 | 第86-94页 |
| ·三江—穆棱赋煤构造带原型盆地恢复 | 第94-100页 |
| ·含煤地层与沉积环境 | 第94-95页 |
| ·成煤盆地构造样式 | 第95-96页 |
| ·三江—穆棱赋煤构造带白垩世原型盆地 | 第96-100页 |
|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盆地构造演化与动力学探讨 | 第100-110页 |
| ·海拉尔成煤盆地构造演化 | 第104-106页 |
| ·二连成煤盆地构造演化 | 第106-107页 |
| ·三江—穆棱成煤盆地构造演化 | 第107-110页 |
| 7 东北地区古近纪—新近纪盆地 | 第110-114页 |
| ·古近纪—新近纪盆地沉积环境与分布 | 第110-111页 |
| ·沉积环境 | 第110页 |
| ·分布特征 | 第110-111页 |
| ·古近纪—新近纪盆地构造演化与动力学探讨 | 第111-114页 |
| 8 赋煤构造单元划分与特征 | 第114-150页 |
| ·赋煤构造单元划分 | 第114-116页 |
| ·东北西部赋煤构造亚区 | 第116-129页 |
| ·海拉尔断陷赋煤构造带 | 第118-122页 |
| ·二连断陷赋煤构造带 | 第122-125页 |
| ·大兴安岭断隆赋煤构造带 | 第125-129页 |
| ·漠河断陷赋煤构造带 | 第129页 |
| ·东北中部赋煤构造亚区 | 第129-136页 |
| ·张广才岭断隆赋煤构造带 | 第132页 |
| ·黑河-小兴安岭断坳赋煤构造带 | 第132-133页 |
| ·松辽东部断阶赋煤构造带 | 第133-134页 |
| ·松辽西南部断坳赋煤构造带 | 第134-136页 |
| ·东北东部赋煤构造亚区 | 第136-150页 |
| ·三江-穆棱断拗赋煤带构造 | 第138-144页 |
| ·虎林-兴凯断陷赋煤构造带 | 第144-145页 |
| ·伊舒-敦密断陷赋煤构造带 | 第145-150页 |
| 9 结论和讨论 | 第150-152页 |
| ·主要结论 | 第150-151页 |
| ·进一步研究问题 | 第151-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2-162页 |
| 致谢 | 第162-164页 |
| 作者简介 | 第164页 |
| 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第164页 |
| 发表学术论文 | 第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