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气带变化及其对地下水补给的影响
作者简介 | 第1-9页 |
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28页 |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 第19-20页 |
§1.2 研究方向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包气带水分溶质入渗研究 | 第20页 |
·包气带变化对入渗补给的影响 | 第20-21页 |
·入渗补给评价方法 | 第21-23页 |
·气候变化或人类活动对补给变化的影响 | 第23-24页 |
·华北平原垂向补给研究进展 | 第24页 |
§1.3 存在的问题 | 第24-25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5-28页 |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25-28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8-33页 |
§2.1 灌溉试验场地简介 | 第28-30页 |
§2.2 石家庄研究区概况 | 第30-31页 |
·自然地理条件 | 第30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0-31页 |
·土壤类型及植被 | 第31页 |
§2.3 衡水研究区概况 | 第31-33页 |
·自然地理条件 | 第31-32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2页 |
·土壤类型及植被 | 第32-33页 |
第三章 灌溉示踪实验 | 第33-45页 |
§3.1 实验设计 | 第33-34页 |
§3.2 时间矩分析方法 | 第34-3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5-44页 |
·示踪剂的三维空间分布 | 第35-39页 |
·穿透曲线分析 | 第39-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质量平衡法评价补给 | 第45-57页 |
§4.1 方法原理 | 第45-47页 |
§4.2 钻孔点位介绍 | 第47-50页 |
·野外样品采集 | 第48-50页 |
·室内样品分析 | 第50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50-56页 |
·离子浓度及含水率结果 | 第50-52页 |
·灌溉回水的敏感性分析 | 第52-53页 |
·离子来源分析 | 第53页 |
·垂向补给评价 | 第53-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人工溴示踪法评价补给 | 第57-66页 |
§5.1 方法原理 | 第57-59页 |
·野外溴示踪实验 | 第57-59页 |
·数据分析 | 第59页 |
§5.2 实验点介绍 | 第59-62页 |
·实验点基本情况 | 第59-60页 |
·野外样品采集 | 第60-62页 |
·室内土样分析 | 第62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62-65页 |
·废弃及异常实验点 | 第63页 |
·补给速率及补给系数计算 | 第63-6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达西法评价补给 | 第66-73页 |
§6.1 方法原理 | 第66-69页 |
§6.2 取样点介绍 | 第69-70页 |
§6.3 入渗补给评价 | 第70-72页 |
·水分特征参数 | 第70-71页 |
·入渗补给速率 | 第71-7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七章 一维非饱和流数值模拟评价补给 | 第73-87页 |
§7.1 Hydrus模型介绍 | 第73-76页 |
·土壤水分运移数学模型 | 第73-75页 |
·潜在蒸腾量计算T_p | 第75-76页 |
§7.2 初始模型建立 | 第76-86页 |
·模型初始条件及输入参数 | 第76-78页 |
·模型运行结果 | 第78-86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八章 多方法对比及补给影响因素探讨 | 第87-105页 |
§8.1 多方法补给评价结果对比 | 第87-89页 |
§8.2 质量平衡法探讨补给影响因素 | 第89-91页 |
·包气带厚度变化引起补给变化 | 第89-90页 |
·土地利用不同对补给的影响 | 第90-91页 |
§8.3 人工溴示踪法探讨补给影响因素 | 第91-96页 |
·灌溉对水分下移的影响 | 第91页 |
·不同灌溉量对补给的影响 | 第91-94页 |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对补给的影响 | 第94页 |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补给差异 | 第94-95页 |
·山前平原与中部平原补给差异 | 第95-96页 |
§8.4 达西法探讨补给影响因素 | 第96-98页 |
·土样水分特征曲线 | 第96-97页 |
·入渗补给速率差异 | 第97-98页 |
§8.5 Hydrus 1D模型探讨补给影响因素 | 第98-103页 |
·土地利用改变对补给的影响 | 第98-100页 |
·气候改变对补给的影响 | 第100-103页 |
§8.6 补给影响因素小结 | 第103-105页 |
·包气带变化对入渗补给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外界因素变化对入渗补给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5-109页 |
§9.1 主要结论 | 第105-107页 |
·非饱和-饱和带非均质场地灌溉示踪实验 | 第105页 |
·多方法对比评价地下水垂向补给 | 第105-106页 |
·垂向入渗补给的影响因素 | 第106-107页 |
§9.2 创新与展望 | 第107-109页 |
·创新性 | 第107页 |
·研究展望 | 第107-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