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林地“一张图”的森林风景资源评价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25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相关概念及其内涵界定 | 第11-13页 |
| ·林地“一张图” | 第11页 |
| ·森林风景资源 | 第11-12页 |
| ·森林生态旅游 | 第12页 |
| ·景观视觉质量评价 | 第12页 |
| ·地理信息系统 | 第12-13页 |
| ·空间分析 | 第13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森林风景资源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 ·森林生态学 | 第17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7-18页 |
| ·森林景观学 | 第18页 |
| ·地理学理论 | 第18-19页 |
| ·信息学理论 | 第19页 |
| ·林学理论 | 第19页 |
| ·研究的技术方法 | 第19-20页 |
| ·实验环境及分析工具 | 第20-21页 |
| ·存在问题和研究前景 | 第21-23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21-22页 |
| ·研究的前景 | 第22-23页 |
|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 2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5-33页 |
| ·自然地理状况 | 第25-27页 |
| ·地理位置 | 第25页 |
| ·地形地貌 | 第25-27页 |
| ·气候特征 | 第27页 |
| ·土壤与植被条件 | 第27页 |
| ·自然资源现状 | 第27-31页 |
| ·森林资源 | 第27-28页 |
| ·旅游资源 | 第28-29页 |
| ·土地资源 | 第29-30页 |
| ·生物资源 | 第30页 |
| ·矿产资源 | 第30页 |
| ·水资源与水利设施 | 第30-31页 |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31-33页 |
| ·行政区划人口 | 第31页 |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31-32页 |
| ·交通状况 | 第32-33页 |
| 3 数据库来源与处理 | 第33-34页 |
| ·数据来源 | 第33页 |
| ·数据处理 | 第33-34页 |
| 4 森林风景资源评价过程和模型 | 第34-44页 |
|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数学模型 | 第34-40页 |
|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34-35页 |
| ·层次分析法 | 第35-40页 |
| ·评价原则 | 第40-41页 |
| ·评价单元的确定 | 第41-42页 |
|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42页 |
| ·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42-44页 |
| 5 森林风景资源单因子评价分析 | 第44-59页 |
| ·地貌因子分析 | 第44-45页 |
| ·坡度因子分析 | 第45-47页 |
| ·坡向因子分析 | 第47-49页 |
| ·龄组因子分析 | 第49-51页 |
| ·林种因子分析 | 第51-53页 |
| ·郁闭度因子分析 | 第53-54页 |
| ·平均胸径因子分析 | 第54-56页 |
| ·优势树种因子分析 | 第56-57页 |
| ·树种起源因子分析 | 第57-59页 |
| 6 综合评价分析过程 | 第59-72页 |
| ·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 第59-64页 |
| ·构造判断矩阵 | 第59-60页 |
| ·指标标准化处理 | 第60-61页 |
|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第61-63页 |
|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第63-64页 |
| ·森林风景资源评价指标及评价准则 | 第64-65页 |
| ·森林风景资源评价结果分析 | 第65-72页 |
| ·乔木林地评价分析 | 第67-68页 |
| ·竹林地评价分析 | 第68-69页 |
| ·灌木林木地评价分析 | 第69-70页 |
| ·森林风景资源综合评价分析 | 第70-72页 |
| 7 结论与讨论 | 第72-75页 |
| ·研究结论 | 第72-73页 |
| ·讨论 | 第73-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80-82页 |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