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宗教论文--佛教论文--对佛教的分析和研究论文

佛教信众家庭生活研究--基于淄博市的调查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第一章 导论第9-16页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第9-10页
  一、 研究目的第9页
  二、 研究意义第9-10页
 第二节 文献述评第10-13页
  一、 文献综述第10-13页
  二、 文献简评第13页
 第三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第13-15页
  一、 佛教信众第13-14页
  二、 佛教信众家庭第14-15页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过程第15-16页
  一、 研究方法第15页
  二、 研究过程第15-16页
第二章 佛教信众家庭的孝亲生活第16-23页
 第一节 “孝”的奉行第16-17页
  一、 信众的孝亲行为第16-17页
  二、 孝道:佛法与世间法的统一第17页
 第二节 “孝”的反省第17-20页
  一、 信众的反思行为第18-19页
  二、 忏悔:教义的要求与比照第19-20页
 第三节 “大孝”的实践第20-23页
  一、 信众的劝信行为第20-21页
  二、 学佛:特殊的孝顺方式第21-23页
第三章 佛教信众家庭的婚姻生活第23-28页
 第一节 婚姻与佛教信仰的融合第23-25页
  一、 两者融合的表现第23-24页
  二、 理解与同修:信众态度与期望第24-25页
 第二节 婚姻与佛教信仰的矛盾第25-28页
  一、 两者冲突的表现第25-26页
  二、 抵触与忍让:冲突原因与对策第26-28页
第四章 佛教信众家庭的亲子生活第28-33页
 第一节 佛教与子女教育第28-30页
  一、 子女教育的内容与方式第28-29页
  二、 佛教的介入:宗教影响下的子女教育第29-30页
 第二节 佛教与子女信仰第30-33页
  一、 子女学佛的选择第30-31页
  二、 信仰的延续:继承、阻碍与斟酌第31-33页
第五章 佛教信众家庭生活的特征第33-38页
 第一节 佛教徒角色的认知性与坚持性第33-34页
  一、 认知性的表现与成因第33页
  二、 坚持性的表现与成因第33-34页
 第二节 信众家庭生活的戒律性第34-35页
  一、 戒律性的表现第34-35页
  二、 戒律性的成因第35页
 第三节 生活中对超然力量的依求性第35-38页
  一、 依求性的表现第35-36页
  二、 依求性的成因第36-38页
第六章 佛教对信众家庭生活的功能分析第38-44页
 第一节 积极功能分析第38-41页
  一、 行为规范与心理调适功能第38-39页
  二、 家庭整合功能第39-40页
  三、 社会控制与社会和谐功能第40-41页
 第二节 消极功能分析第41-44页
  一、 信仰的认知分歧造成心理压力第42页
  二、 佛教在融入过程中引发矛盾第42-43页
  三、 信众及家人的应对措施第43-44页
结语第44-46页
 一、 本文的结论第44-45页
 二、 本文的不足第45-46页
附录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49页
致谢第49-50页
在校科研情况第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从审美文化视域论隋唐绘画审美观念及启示
下一篇: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