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2 研究资料 | 第10-13页 |
·研究对象 | 第10页 |
·诊断标准 | 第10-11页 |
·纳入标准 | 第11-12页 |
·排除标准 | 第12页 |
·病例剔除标准 | 第12-13页 |
·病例脱落标准 | 第13页 |
3 研究方法 | 第13-18页 |
·病例数估算 | 第13页 |
·分组方法 | 第13-14页 |
·治疗方法 | 第14页 |
·治疗组 | 第14页 |
·对照组 | 第14页 |
·疗程与随访 | 第14页 |
·注意事项 | 第14-15页 |
·疗效评定 | 第15-17页 |
·观察项目 | 第15-17页 |
·疗效评定标准 | 第17页 |
·安全性评价 | 第17-18页 |
4 统计方法 | 第18页 |
5 研究结果 | 第18-30页 |
·一般资料 | 第18-20页 |
·病例入组情况 | 第18-19页 |
·病例脱落及剔除情况及原因分析(表1、表2) | 第19-20页 |
·样本可比性分析 | 第20-24页 |
·性别比较(表3) | 第20页 |
·年龄比较(表4) | 第20-21页 |
·病程比较(表5) | 第21页 |
·皮损程度比较(表6) | 第21-22页 |
·瘙痒程度比较(表7) | 第22页 |
·病情轻重程度比较(表8) | 第22-23页 |
·总积分比较(表9) | 第23-24页 |
·治疗结果分析 | 第24-29页 |
·治疗2周后总疗效分析(图1、表10) | 第24-25页 |
·治疗2周后总积分比较(表11) | 第25页 |
·治疗后主要疗效指标分析 | 第25-28页 |
·证型与疗效的关系分析(表16) | 第28-29页 |
·随访情况 | 第29页 |
·两组不良反应及副作用 | 第29-30页 |
6 讨论 | 第30-42页 |
·祖国医学对神经性皮炎的认识 | 第30-31页 |
·对病名的认识 | 第30页 |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30-31页 |
·治法治则 | 第31页 |
·现代医学对神经性皮炎的认识 | 第31-34页 |
·对神经性皮炎病因、病理的认识 | 第31-32页 |
·对神经性皮炎的治疗 | 第32-34页 |
·白疕软膏封包疗法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立题依据 | 第34-41页 |
·选题出发点 | 第34-35页 |
·白疕软膏分析 | 第35-39页 |
·封包疗法的理论基础 | 第39-40页 |
·对照组治疗药物的选择 | 第40页 |
·白疕软膏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的优势 | 第40-41页 |
·结果分析 | 第41-42页 |
·疗效分析 | 第41页 |
·两组复发情况结果分析 | 第41-42页 |
7 结论 | 第42页 |
8 问题与展望 | 第42-44页 |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42-43页 |
·展望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文献研究 | 第47-62页 |
一、神经性皮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 第47-55页 |
1. 中医学对神经性皮炎中医病名的认识 | 第47页 |
2. 中医对神经性皮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47-49页 |
3. 中医治疗神经性皮炎的概况 | 第49-55页 |
·古代中医治疗神经性皮炎的方法 | 第49-50页 |
·当代中医对神经性皮炎的治疗情况 | 第50-55页 |
·当代名医论治 | 第50-51页 |
·中药治疗 | 第51-52页 |
·针灸治疗 | 第52-55页 |
二、神经性皮炎的西医研究进展 | 第55-58页 |
1. 神经性皮炎的流行病学 | 第55页 |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第55-56页 |
3. 西医治疗神经性皮炎概况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附录一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62-63页 |
附录二 | 第63-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