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竞争性选拔干部制度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绪论 | 第11-16页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三) 研究内容与主要观点 | 第13-15页 |
(四) 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 | 第15页 |
(五) 创新与不足 | 第15-16页 |
一、竞争性选拔干部制度概述 | 第16-18页 |
(一) 竞争性选拔干部制度的概念 | 第16页 |
(二) 竞争性选拔干部制度的内涵 | 第16-18页 |
二、竞争性选拔干部制度提出的背景和发展历程 | 第18-20页 |
(一) 竞争性选拔干部制度的提出背景 | 第18页 |
(二) 竞争性选拔干部制度的实践探索 | 第18-19页 |
(三) 竞争性选拔干部制度的重大进展 | 第19页 |
(四) 竞争性选拔干部制度的全面推进 | 第19-20页 |
三、竞争性选拔干部制度的具体形式与实践成效 | 第20-25页 |
(一) 竞争性选拔干部制度的具体形式 | 第20-21页 |
1. 公开选拔形式 | 第20页 |
2. 竞争上岗形式 | 第20-21页 |
3. 公推公选形式 | 第21页 |
4. 公推直选形式 | 第21页 |
5. 公推差选形式 | 第21页 |
(二) 竞争性选拔干部制度的实践成效 | 第21-23页 |
1. 公开平等得到广泛认可 | 第21-22页 |
2. 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 第22页 |
3. 考试测评逐步科学 | 第22页 |
4. 人性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 第22-23页 |
(三) 竞争性选拔干部制度的积极作用 | 第23-25页 |
1. 加强了公务员队伍建设 | 第23页 |
2. 引导了高校毕业生就业 | 第23-24页 |
3. 保障了公务员队伍的新陈代谢 | 第24-25页 |
四、竞争性选拔干部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5-30页 |
(一) 执行制度的法制意识淡薄 | 第25-26页 |
1. 整个社会的法治观念没有形成 | 第25页 |
2. 制定制度相关的法律存在漏洞 | 第25-26页 |
3. 保障制度实施的法律层次较低 | 第26页 |
(二) 制度缺乏良好的执行力 | 第26-27页 |
1. 制度规定不够统一 | 第26页 |
2. 制度执行不够稳定 | 第26-27页 |
3. 监督管理不够完善 | 第27页 |
(三) 制度在实际操作中走样 | 第27-30页 |
1. 报名资格限定不合理 | 第27页 |
2. 笔试内容缺乏科学性 | 第27-28页 |
3. 面试程序缺乏规范性 | 第28页 |
4. 选拔成本太高太浪费 | 第28-30页 |
五、发达国家文官选拔制度及其启示 | 第30-34页 |
(一) 英美德文官选拔制度简介 | 第30-31页 |
1. 英国文官选拔制度 | 第30-31页 |
2. 美国文官选拔制度 | 第31页 |
3. 德国文官选拔制度 | 第31页 |
(二) 英美德文官选拔制度的启示 | 第31-34页 |
1. 考试录用公开化 | 第32页 |
2. 考录人员层次化 | 第32页 |
3. 考试内容综合化 | 第32页 |
4. 测评技术科学化 | 第32-33页 |
5. 考官组成多元化 | 第33页 |
6. 录用形式多样化 | 第33-34页 |
六、完善我国竞争性选拔干部制度的对策和措施 | 第34-39页 |
(一) 完善我国竞争性选拔干部制度的总体思路 | 第34页 |
(二) 完善我国竞争性选拔干部制度的指导原则 | 第34-35页 |
1. 党管干部原则 | 第34页 |
2. 竞争择优原则 | 第34-35页 |
3. 注重实绩原则 | 第35页 |
4. 依法办事原则 | 第35页 |
(三) 完善我国竞争性选拔干部制度的具体措施 | 第35-39页 |
1.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 第35页 |
2. 完善制度的外部环境 | 第35-36页 |
3. 建立健全配套的制度 | 第36页 |
4. 科学设定职位的资格 | 第36页 |
5. 完善选拔程序和方式 | 第36-37页 |
6. 创新考试测评的方法 | 第37页 |
7. 完善考试的监督体系 | 第37-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