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水体砷污染现状 | 第10-12页 |
·砷的性质 | 第10-11页 |
·水体砷的来源及危害 | 第11页 |
·水体砷污染国内外现状 | 第11-12页 |
·水体除砷技术进展 | 第12-15页 |
·混凝沉淀法 | 第13-14页 |
·吸附法 | 第14页 |
·离子交换法 | 第14-15页 |
·生物法 | 第15页 |
·介孔除砷吸附剂 | 第15-21页 |
·铁基介孔吸附剂 | 第16-18页 |
·铝基介孔吸附剂 | 第18-19页 |
·钛基介孔吸附剂 | 第19-20页 |
·巯基、氨基介孔吸附剂 | 第20页 |
·复合氧化物介孔吸附剂 | 第20-21页 |
·其它基团介孔吸附剂 | 第21页 |
·本文研究内容概述 | 第21-23页 |
第二章 辐射结构铁基微球的合成及其除砷性能研究 | 第23-35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23-24页 |
·实验方法 | 第24-28页 |
·Fe-RMS的合成方法 | 第24-25页 |
·表征方法 | 第25页 |
·砷的吸附实验 | 第25-27页 |
·砷的分析方法 | 第27-2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8-33页 |
·形貌分析 | 第28页 |
·氮气吸附-脱附表征 | 第28-29页 |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29-30页 |
·pH对砷去除率的影响 | 第30-31页 |
·吸附等温线 | 第31-32页 |
·静态吸附动力学 | 第32-33页 |
·离子强度影响 | 第33页 |
·小结 | 第33-35页 |
第三章 载铁介孔微球的制备、表征及其对砷的吸附 | 第35-46页 |
·实验部分 | 第36-39页 |
·载铁介孔微球(Fe-MS)的合成与表征 | 第36-37页 |
·Fe-MS吸附剂的合成 | 第36页 |
·Fe-MS吸附剂表征 | 第36-37页 |
·吸附性能实验 | 第37-38页 |
·pH对Fe-MS吸附剂去除As(V)的影响 | 第37页 |
·等温吸附实验 | 第37-38页 |
·动力学实验 | 第38页 |
·离子强度影响实验 | 第38页 |
·砷的分析方法 | 第38-3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9-45页 |
·形貌、粒径分析 | 第39-40页 |
·氮气吸附-脱附表征 | 第40-41页 |
·X射线衍射 | 第41页 |
·pH对去除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静态吸附等温线 | 第42-43页 |
·静态吸附动力学 | 第43-44页 |
·离子强度的影响 | 第44-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第四章 铁铝二元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除砷性能研究 | 第46-55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47页 |
·铁铝复合氧化物制备 | 第47-48页 |
·实验方法 | 第48-49页 |
·pH影响实验 | 第48页 |
·吸附等温线 | 第48页 |
·吸附时间与吸附动力学实验 | 第48-49页 |
·表面电荷实验 | 第4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9-53页 |
·pH影响实验 | 第49-50页 |
·吸附等温线 | 第50-51页 |
·吸附动力学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5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5-59页 |
·结论 | 第55-57页 |
·铁基辐射微球(Fe-RMS)吸附As(V)实验结论 | 第55-56页 |
·载铁介孔微球(Fe-MS)吸附As(V)实验结论 | 第56页 |
·铁铝复合吸附剂吸附As(V)实验结论 | 第56-57页 |
·创新性 | 第57页 |
·建议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作者简介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