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第9页 |
·环境与低碳建筑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1-12页 |
·新农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 第11页 |
·低碳建筑与适宜技术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研究思路 | 第14-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论文框架 | 第15-16页 |
第二章 中原地区农村住宅发展概况与分析 | 第16-26页 |
·中原地区概况 | 第16-18页 |
·区域范围界定 | 第16页 |
·自然环境特征 | 第16-18页 |
·中原地区农村发展概况 | 第18-20页 |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 第18-20页 |
·农村人居环境 | 第20页 |
·中原地区农村住宅现状 | 第20-25页 |
·农村家庭基本情况 | 第21-22页 |
·农村住宅形态分析 | 第22页 |
·农村住宅围护结构构造及节能分析 | 第22-24页 |
·农村家庭能耗分析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中原地区新农村住宅建设分析 | 第26-38页 |
·中原地区新农村建设概况 | 第26-27页 |
·住宅建设——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体现 | 第26-27页 |
·低碳环保——新农村住宅建设的设计理念 | 第27页 |
·各地区新农村住宅建设的典型案例 | 第27-32页 |
·北京平谷区挂甲峪村 | 第27-30页 |
·“5·12”汶川地震茂县太平乡杨柳村重建 | 第30-31页 |
·延安地区枣园村新型窑居 | 第31-32页 |
·各地区新农村住宅建设的共同点 | 第32页 |
·中原地区新农村住宅建设分析 | 第32-37页 |
·中原地区新农村住宅建设规划 | 第32-34页 |
·中原地区新农村住宅单体设计 | 第34-35页 |
·中原地区新农村住宅建设的意义 | 第35-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基于适宜性新农村住宅建设低碳技术的应用及评价理论 | 第38-62页 |
·低碳技术的分类 | 第38-40页 |
·依据建筑围护结构划分 | 第38页 |
·依据能源供给形式划分 | 第38-39页 |
·依据建筑设备类型划分 | 第39页 |
·依据建筑排放系统划分 | 第39-40页 |
·新农村住宅建设中围护结构的节能技术 | 第40-49页 |
·围护结构的耗热量 | 第40-41页 |
·墙体节能技术 | 第41-45页 |
·窗户节能技术 | 第45-47页 |
·屋顶节能技术 | 第47-48页 |
·地面节能技术 | 第48-49页 |
·中原地区新农村住宅建设中能源利用技术 | 第49-52页 |
·太阳能利用技术 | 第49-50页 |
·地源热泵利用技术 | 第50-51页 |
·沼气利用技术 | 第51-52页 |
·中原地区新农村住宅建设中其他低碳技术 | 第52-54页 |
·中水回用技术 | 第52-53页 |
·垃圾处理技术 | 第53-54页 |
·低碳技术适宜性研究的评价理论 | 第54-61页 |
·低碳技术费用效益分析概述及原则 | 第54-55页 |
·费用效益分析的指标体系 | 第55-57页 |
·低碳住宅的全寿命期费用分析 | 第57页 |
·低碳住宅效益的量化方法分析 | 第57-59页 |
·低碳住宅费用效益的综合评价指标 | 第59-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实证案例分析 | 第62-73页 |
·项目概况 | 第62-63页 |
·梅李庄新农村社区住宅建设中低碳技术的应用 | 第63-64页 |
·费用效益分析与估算 | 第64-71页 |
·评价参数的确定 | 第64页 |
·低碳住宅的费用估算 | 第64-66页 |
·低碳住宅的效益估算 | 第66-70页 |
·低碳住宅的费用效益分析 | 第70-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结论 | 第73页 |
·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