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附件 | 第1-4页 |
| 摘要 | 第4-7页 |
| ABSTRACT | 第7-15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27页 |
| ·研究背景 | 第15-18页 |
| ·滩涂湿地及生态功能 | 第15页 |
| ·杭州湾滩涂湿地概况 | 第15-17页 |
| ·杭州湾滩涂湿地面临的问题 | 第17-18页 |
| ·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滩涂湿地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 第18-20页 |
| ·技术原理 | 第18页 |
| ·稳定同位素在食物来源方面的应用 | 第18-19页 |
| ·稳定同位素在营养水平方面的应用 | 第19页 |
| ·稳定同位素在评估生污染检测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 ·弹涂鱼类的研究概况 | 第20-24页 |
| ·弹涂鱼类的繁殖特征 | 第21-22页 |
| ·弹涂鱼类的胚胎发育及胚后发育 | 第22-24页 |
| ·本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科学问题和技术路线 | 第24-27页 |
| ·本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24-25页 |
| ·技术路线 | 第25页 |
| ·研究意义 | 第25-27页 |
| 第二章 大鳍弹涂鱼繁殖力及早期发育 | 第27-43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27-28页 |
| ·实验材料 | 第27页 |
| ·繁殖力测定 | 第27页 |
| ·催产和受精方法 | 第27-28页 |
| ·胚胎发育观察 | 第28页 |
| ·温度和盐度梯度实验方法 | 第28页 |
| ·发育积温的计算 | 第28页 |
| ·结果 | 第28-36页 |
| ·繁殖力及其与体长、空壳重的相关性 | 第28-29页 |
| ·胚胎发育 | 第29-36页 |
| ·讨论 | 第36-39页 |
| ·大鳍弹涂鱼的繁殖力 | 第36页 |
| ·大鳍弹涂鱼的胚胎发育时序和时间 | 第36-38页 |
| ·大鳍弹涂鱼胚胎发育的适宜温度 | 第38页 |
| ·大鳍弹涂鱼胚胎发育的适宜盐度 | 第38-39页 |
| 图版说明 | 第39-43页 |
| 第三章 弹涂鱼繁殖力及早期发育 | 第43-53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43页 |
| ·实验材料 | 第43页 |
| ·繁殖力测定 | 第43页 |
| ·催产和受精方法 | 第43页 |
| ·胚胎发育观察 | 第43页 |
| ·胚后发育观察 | 第43页 |
| ·结果 | 第43-47页 |
| ·繁殖力 | 第43-44页 |
| ·胚胎发育 | 第44-46页 |
| ·早期胚后发育 | 第46-47页 |
| ·讨论 | 第47-50页 |
| ·弹涂鱼的繁殖特征 | 第47-48页 |
| ·弹涂鱼的胚胎发育特点 | 第48-49页 |
| ·弹涂鱼的胚后发育特点 | 第49-50页 |
| 图版说明 | 第50-53页 |
| 第四章 大弹涂鱼性腺特征及胚胎发育 | 第53-69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53页 |
| ·实验材料 | 第53页 |
| ·催产和受精方法 | 第53页 |
| ·温度和盐度梯度实验方法 | 第53页 |
| ·胚后发育观察 | 第53页 |
| ·结果 | 第53-63页 |
| ·大弹涂鱼性腺特征 | 第53-54页 |
| ·温度和盐度对胚胎发育的影响 | 第54-60页 |
| ·早期胚后发育过程 | 第60-63页 |
| ·讨论 | 第63-66页 |
| ·温度和盐度对大弹涂鱼胚胎发育的影响 | 第63-64页 |
| ·大弹涂鱼胚后发育特征 | 第64-66页 |
| 图版说明 | 第66-69页 |
| 第五章 杭州湾南岸滩涂湿地弹涂鱼类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 | 第69-8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69-73页 |
| ·研究地点的环境概况 | 第69-70页 |
|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70-72页 |
| ·碳氮稳定同位素测定 | 第72-73页 |
| ·数据分析 | 第73页 |
| ·结果 | 第73-82页 |
| ·4种弹涂鱼肌肉的δ13C 和δ15N 值 | 第73-74页 |
| ·4种弹涂鱼类的食物碳源 | 第74-81页 |
| ·4种弹涂鱼的营养级 | 第81-82页 |
| ·讨论 | 第82-85页 |
| ·弹涂鱼类食源与食性 | 第82页 |
| ·弹涂鱼类的生态位分化 | 第82-85页 |
| 第六章 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测定的杭州湾南岸滩涂湿地食物网研究 | 第85-10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85-86页 |
| ·研究地点的环境概况 | 第85页 |
|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85-86页 |
| ·碳氮稳定同位素测定 | 第86页 |
| ·数据分析 | 第86页 |
| ·结果 | 第86-95页 |
| ·6种潜在有机食源的δ13C 和δ15N 值 | 第86-87页 |
| ·大型无脊椎动物和鱼类的δ13C 和δ15N 值 | 第87-91页 |
| ·基于动植物体内δ13C 和δ15N 值的聚类分析 | 第91-93页 |
| ·杭州湾南岸滩涂湿地消费者的营养级 | 第93-95页 |
| ·讨论 | 第95-101页 |
| ·食物网的有机碳来源 | 第95-97页 |
| ·消费者的营养级特征 | 第97-98页 |
| ·人类活动对滩涂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 第98-101页 |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第101-103页 |
| ·主要结论 | 第101-102页 |
| ·展望 | 第102-10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3-117页 |
| 附录 | 第117-119页 |
| 致谢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