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Summary | 第11-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35页 |
1. 引言 | 第15页 |
2. 果实成熟过程中生理的研究进展 | 第15-27页 |
·果实成熟过程中物质的变化 | 第15-19页 |
·果实成熟过程中的质地变化 | 第15-16页 |
·果实成熟过程中细胞壁结构的变化 | 第16-17页 |
·果实成熟过程中细胞及细胞壁主要成分的降解 | 第17-19页 |
·主要细胞壁水解酶与果实成熟软化的关系 | 第19-24页 |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 | 第19-22页 |
·果胶果酯酶(PE)的变化 | 第22-23页 |
·纤维素酶(Cx-cellulase) | 第23页 |
·淀粉酶、糖苷酶的变化 | 第23-24页 |
·乙烯与果实成熟软化的关系 | 第24-27页 |
·乙烯的生物合成及其调控 | 第24-25页 |
·乙烯生物合成中的关键酶 | 第25-27页 |
3. 调控果实成熟老化的基因工程技术 | 第27-29页 |
·反义基因技术 | 第27页 |
·RNA 干扰技术 | 第27-29页 |
4. 桃组织培养及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 第29-33页 |
·桃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第30-32页 |
·茎尖培养 | 第30-31页 |
·胚培养 | 第31-32页 |
·其它类型的外植体培养 | 第32页 |
·桃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 第32-33页 |
·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桃 | 第32-33页 |
·基因枪轰击法转化桃 | 第33页 |
5. 立题依据、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33-35页 |
第二章 桃果实成熟过程中果实物质变化与 ACO 和 PG 基因表达 | 第35-49页 |
1 材料与试剂 | 第35页 |
·植物材料 | 第35页 |
·试剂 | 第35页 |
·主要仪器 | 第35页 |
2 试验方法 | 第35-40页 |
·果实品质评估 | 第35-36页 |
·植物化学分析 | 第36-38页 |
·提取物的制备 | 第36页 |
·总酚含量分析 | 第36页 |
·类黄铜含量分析 | 第36-37页 |
·花青素含量分析 | 第37页 |
·维生素 C 含量分析 | 第37页 |
·芳香挥发性物质的分离和分析 | 第37页 |
·抗氧化能力的分析 | 第37-38页 |
·基因表达分析 | 第38-40页 |
·桃果实 RNA 的提取 | 第38-39页 |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39页 |
·qPCR 分析 | 第39-40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4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0-45页 |
·果实品质的变化 | 第40-41页 |
·不同发育时期桃果肉中总酚、类黄酮、花青素和维生素 C 的变化 | 第41-42页 |
·果肉芳香挥发物结构的变化 | 第42-43页 |
·果肉的抗氧化能力的变化 | 第43-44页 |
·桃不同发育阶段中 ACO 和 PG 基因表达变化 | 第44-45页 |
·基因表达和果实品质、代谢成分和抗氧化能力的关系 | 第45页 |
4 讨论 | 第45-49页 |
第三章 桃 PG 基因的克隆与其 hpRNA 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9-68页 |
1 材料与试剂 | 第49-51页 |
·植物材料 | 第49页 |
·试剂 | 第49页 |
·载体及菌株 | 第49页 |
·主要仪器 | 第49页 |
·主要试剂溶液的配制 | 第49-50页 |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50-51页 |
2 试验方法 | 第51-61页 |
·桃 PG 基因的克隆 | 第51-56页 |
·桃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第51-52页 |
·基因组 DNA 的 PCR 扩增 | 第52页 |
·目的片段的回收 | 第52-53页 |
·目的片段与 T 载体的连接 | 第53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53-54页 |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54页 |
·阳性克隆的筛选和鉴定 | 第54-56页 |
·目的 DNA 片段的测序与序列分析 | 第56页 |
·hpRNA 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6-61页 |
·技术路线 | 第56-57页 |
·方法 | 第57-61页 |
·含 pCAMBIA2300 质粒的菌株复苏与质粒 DNA 提取 | 第57-58页 |
·中间载体 pCAMBIA2300-PG1 的构建 | 第58-59页 |
·RNAi 表达载体 pCAMBIA2300-PG 的构建 | 第59-60页 |
·构建好的植物表达载体向农杆菌中的转化 | 第60-6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1-66页 |
·桃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第61-62页 |
·电泳检查 PCR 扩增产物 | 第62页 |
·PCR 产物的回收与鉴定 | 第62-63页 |
·阳性克隆的测序及分析 | 第63-65页 |
·反义基因 pCAMBIA2300-PG1 的鉴定 | 第65页 |
·载体 pCAMBIA2300-PG 的构建 | 第65-66页 |
4. 讨论 | 第66-68页 |
第四章 桃 ACO 基因的克隆与其 hpRNA 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68-80页 |
1 材料与试剂 | 第68页 |
·植物材料 | 第68页 |
·试剂、载体、菌株及主要仪器 | 第68页 |
·主要试剂溶液的配制 | 第68页 |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68页 |
2 试验方法 | 第68-75页 |
·桃 ACO 基因的克隆 | 第68-70页 |
·桃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第68页 |
·基因组 DNA 的 PCR 扩增 | 第68-69页 |
·目的片段的回收 | 第69页 |
·目的片段与 T 载体的连接 | 第69-70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70页 |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70页 |
·阳性克隆的筛选和鉴定 | 第70页 |
·目的 DNA 片段的测序与序列分析 | 第70页 |
·hpRNA 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70-75页 |
·技术路线 | 第70-72页 |
·方法 | 第72-75页 |
·含 pCAMBIA2300 质粒的菌株复苏与质粒 DNA 提取 | 第72页 |
·中间载体 pCAMBIA2300-ACO1 的构建 | 第72-73页 |
·RNAi 表达载体 pCAMBIA2300-ACO 的构建 | 第73-74页 |
·构建好的植物表达载体向农杆菌中的转化 | 第74-7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75-78页 |
·电泳检查 PCR 扩增产物 | 第75页 |
·阳性克隆的测序及分析 | 第75-77页 |
·ACO 干扰载体的构建 | 第77-78页 |
4. 讨论 | 第78-80页 |
第五章 根癌农杆菌介导 ACO 基因 hpRNA 表达载体对番茄的遗传转化 | 第80-10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0-85页 |
·番茄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80-81页 |
·种子的消毒与接种 | 第80页 |
·不同外植体对番茄愈伤组织和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第80页 |
·不同激素配比对番茄愈伤组织和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第80页 |
·不定芽的生根培养 | 第80-81页 |
·计算公式 | 第81页 |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 ACO 基因 hpRNA 表达载体对番茄的转化 | 第81-85页 |
·材料 | 第81-82页 |
·试验方法 | 第82-84页 |
·农杆菌工程菌液制备 | 第82页 |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 第82-83页 |
·遗传转化系统的试验 | 第83-84页 |
·转基因植株的 PCR 检测 | 第84-8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5-95页 |
·番茄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85-88页 |
·浸泡、不同消毒方式对番茄种子灭菌及萌发的影响 | 第85页 |
·不同激素配比对番茄愈伤组织和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第85-87页 |
·不同激素浓度对番茄外植体生根的影响 | 第87-88页 |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 ACO 基因 hpRNA 表达载体对番茄的转化 | 第88-95页 |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 第88-90页 |
·头孢霉素对组培苗生长的抑制效果 | 第88-89页 |
·头孢霉素对农杆菌的抑制效果 | 第89页 |
·卡那霉素对番茄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 第89页 |
·卡那霉素对番茄叶片再生的影响 | 第89-90页 |
·暗预培养过的叶片在含卡那 30 mg/L 的再生培养基上的再生情况 | 第90页 |
·遗传转化条件的优化 | 第90-94页 |
·预培养时间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 第90-91页 |
·AS(乙酰丁香酮)浓度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 第91页 |
·菌液浓度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 第91-92页 |
·侵染时间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 第92页 |
·不同共培养时间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 第92-93页 |
·不同脱菌方式对抑菌效果的影响 | 第93-94页 |
·转化植株的检测 | 第94-95页 |
3 讨论 | 第95-100页 |
第六章 桃胚直接诱导不定芽再生体系的建立及遗传转化 | 第100-113页 |
1 材料与试剂 | 第100-101页 |
·植物材料 | 第100页 |
·试剂 | 第100页 |
·菌株与质粒 | 第100页 |
·实验仪器 | 第100页 |
·培养基 | 第100-101页 |
·基本培养基 | 第100-101页 |
·培养基类型 | 第101页 |
·农杆菌培养基 | 第101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01-106页 |
·桃胚直接诱导不定芽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101-103页 |
·果实的选取 | 第101-102页 |
·种胚的处理 | 第102页 |
·培养基 | 第102页 |
·种胚的培养 | 第102-103页 |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桃胚遗传转化 | 第103-104页 |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 第103页 |
·农杆菌的活化培养 | 第103页 |
·遗传转化 | 第103-104页 |
·转基因植株检测 | 第104-106页 |
·转化植株与非转化植株 DNA 的提取 | 第104页 |
·PCR 扩增 | 第104页 |
·Southern 印记杂交检测 | 第104-10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06-110页 |
·桃胚直接诱导不定芽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106-108页 |
·幼胚发育天数对种胚萌发率的影响 | 第106页 |
·不同消毒时间对种胚萌发率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不同激素配比对种胚直接诱导分化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遗传转化 | 第108-110页 |
·卡那霉素敏感性试验 | 第108页 |
·预培养时间对转化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农杆菌菌液浓度和侵染时间对转化的影响 | 第109页 |
·共培养时间对转化的影响 | 第109-110页 |
·转化植株的检测 | 第110页 |
·PCR 检测 | 第110页 |
·Southern 杂交检测 | 第110页 |
4. 讨论 | 第110-113页 |
第七章 讨论 | 第113-116页 |
·桃果实成熟过程中 PG 基因与 ACO 基因的表达的关系 | 第113-114页 |
·PG 基因和 ACO 基因的表达与桃成熟过程中物质转化的关系 | 第114-115页 |
·PG 基因和 ACO 基因的表达与桃抗氧化能力的关系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
导师简介 | 第126-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