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一部分 前言 | 第13-25页 |
·细胞自噬概述 | 第13-22页 |
·细胞自噬的形态学特征及其分类 | 第13-14页 |
·细胞自噬的形成及发生过程 | 第14-16页 |
·自噬信号通路 | 第16-17页 |
·细胞自噬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 第17-21页 |
·自噬与疾病 | 第21-22页 |
·自噬相关基因Atg6(Autophagy-related-gene-6)简介 | 第22-24页 |
·本课题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第二部分 实验材料 | 第25-31页 |
·细胞系以及培养基 | 第25页 |
·质粒和菌株 | 第25页 |
·主要药品与试剂 | 第25-26页 |
·常用培养基的配制 | 第26-27页 |
·昆虫细胞Grace培养基(1L) | 第26页 |
·LB液体培养基 | 第26页 |
·LB固体培养基 | 第26-27页 |
·常用溶液以及其配制 | 第27-29页 |
·琼脂糖凝胶电泳缓冲液 | 第27页 |
·碱性裂解法提取质粒DNA所用试剂 | 第27页 |
·酚-氯仿-异戊醇 | 第27页 |
·磷酸盐缓冲液PBS(1L) | 第27页 |
·氨基酸饥饿平衡缓冲液溶液(1L) | 第27-28页 |
·无血清Grace转染试剂 | 第28页 |
·SDS-PAGE(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所用溶液 | 第28-29页 |
·Western-blot相关缓冲液 | 第29页 |
·蛋白质纯化相关缓冲液 | 第29页 |
·透析缓冲液 | 第29页 |
·透析袋处理缓冲液 | 第29页 |
·透析缓冲液 | 第29页 |
·各种抗生素 | 第29-30页 |
·氨苄青霉素(Ampicillin,Ampr) | 第29页 |
·卡那霉素(kalamycin,kana) | 第29-30页 |
·主要仪器及耗材 | 第30-31页 |
第三部分 实验方法 | 第31-37页 |
·家蚕Atg6目的基因克隆 | 第31-33页 |
·设计引物 | 第31页 |
·反转录PCR(RT-PCR) | 第31页 |
·家蚕Atg6基因克隆载体的构建 | 第31-32页 |
·重组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 第32页 |
·碱性裂解法提取质粒(氯化锂方法) | 第32-33页 |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3页 |
·Atg6基因的转染 | 第33页 |
·Atg6的诱导表达,蛋白纯化以及抗体的制备 | 第33-35页 |
·Atg6蛋白的诱导表达 | 第33-34页 |
·Atg6蛋白的纯化 | 第34页 |
·Atg6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34-35页 |
·Western-blot检测抗体效价 | 第35页 |
·Bac-to-Bac重组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构建 | 第35-37页 |
·DH10-bac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5页 |
·转化DH10-bac感受态细胞 | 第35-36页 |
·苯酚-氯仿-异戊醇方法抽提Bacmid | 第36-37页 |
第四部分 实验结果 | 第37-52页 |
·家蚕自噬相关基因Atg6(Autophage-related-gene-6)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7-38页 |
·家蚕自噬相关基因Atg6的比对 | 第37页 |
·与家蚕数据库(silkworm genome database)比对 | 第37-38页 |
·家蚕自噬相关基因Atg6(Autophage-related-gene-6)的克隆 | 第38-40页 |
·用Trizol法提取家蚕Bme细胞的总RNA | 第38页 |
·家蚕Atg6基因ORF的获取 | 第38-39页 |
·连接T载体并测序 | 第39-40页 |
·家蚕Atg6蛋白的定位 | 第40-46页 |
·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0-42页 |
·家蚕Atg6蛋白的定位 | 第42-46页 |
·家蚕Atg6诱导表达,蛋白纯化以及抗体的制备 | 第46-48页 |
·原核表达载体pET-28a-Atg6的构建及家蚕Atg6蛋白的诱导表达 | 第46页 |
·家蚕Atg6蛋白的纯化及抗体的制备 | 第46-48页 |
·放线菌素D处理不同细胞后,内源性Atg6蛋白特异性切割的检测 | 第48-49页 |
·棉铃虫不同组织Atg6的差异表达 | 第49页 |
·重组杆状病毒高表达Atg6蛋白 | 第49-52页 |
·重组bacmid的构建 | 第49-50页 |
·重组bacmid的验证 | 第50-52页 |
第五部分 讨论 | 第52-55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