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5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目的 | 第8-10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和概念界定 | 第10-13页 |
第三节 研究创新点及不足 | 第13-15页 |
第一章 对“泛娱乐化”的解读 | 第15-23页 |
第一节 “泛娱乐化”的内涵 | 第15-19页 |
一、娱乐的定义 | 第15-16页 |
二、“泛娱乐化”的涵义 | 第16-17页 |
三、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的界定标准 | 第17-19页 |
第二节 电视“泛娱乐化”的危害 | 第19-23页 |
一、电视——“泛娱乐化”的最佳载体 | 第19-20页 |
二、电视“泛娱乐化”的危害 | 第20-23页 |
第二章 “泛娱乐化”传播中的《非诚勿扰》 | 第23-38页 |
第一节 《非诚勿扰》的第一要义——眼球经济 | 第23-26页 |
一、“美色效应”的盛行 | 第23-24页 |
二、颠覆传统,标新立异 | 第24-26页 |
第二节 《非诚勿扰》的核心卖点——娱乐元素 | 第26-35页 |
一、两性凶狠“搏杀”,制造话题、悬念 | 第26-30页 |
二、选择有“卖点”的嘉宾 | 第30-32页 |
三、利用游戏元素制造娱乐效果 | 第32-34页 |
四、刻意挖掘和渲染嘉宾的隐私 | 第34-35页 |
第三节 《非诚勿扰》的深层本质——狂欢文化 | 第35-38页 |
第三章 《非诚勿扰》“泛娱乐化”的原因 | 第38-47页 |
第一节 受众对娱乐的需求——诱因 | 第38-39页 |
一、“减压阀”作用下,受众对娱乐的强烈需求 | 第38-39页 |
二、观众收视期待的不断落空 | 第39页 |
第二节 消费主义的影响 | 第39-42页 |
一、消费主义的概念、及特点 | 第39-40页 |
二、消费主义在中国的畸变 | 第40-41页 |
三、消费主义的盛行将电视“泛娱乐化”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 第41-42页 |
第三节 媒介生存环境的变化 | 第42-47页 |
一、媒体转企和高度竞争的结果 | 第42-43页 |
二、政治上的“默许” | 第43-44页 |
三、电视媒体从业者社会责任意识的下降 | 第44-47页 |
第四章 《非诚勿扰》“泛娱乐化”的影响 | 第47-55页 |
第一节 《非诚勿扰》“泛娱乐化”的负面影响 | 第47-51页 |
一、价值观错位,混淆公众认知 | 第47-48页 |
二、真实性扭曲,阻碍节目发展 | 第48-49页 |
三、内容低俗化,影响社会和谐 | 第49-51页 |
第二节 《非诚勿扰》的未来发展方向 | 第51-55页 |
一、以真实、情感取胜 | 第51-52页 |
二、集服务性和娱乐性于一体 | 第52-55页 |
第五章 《非诚勿扰》“泛娱乐化”的规制路径 | 第55-71页 |
第一节 政府行政管理的弊端 | 第55-59页 |
一、滞后性 | 第55-56页 |
二、短暂性 | 第56-57页 |
三、简单粗暴 | 第57-59页 |
第二节 《非诚勿扰》“泛娱乐化”的规制路径 | 第59-71页 |
一、理念:注重人文精神,展示人文关怀 | 第59-61页 |
二、传媒: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加强行业规范 | 第61-63页 |
三、受众:提升传媒素养,鼓励公众监督 | 第63-66页 |
四、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完善内部监督 | 第66-68页 |
五、机制:提倡“绿色收视率”,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 第68-71页 |
结语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