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一、关于突发环境事件报道 | 第11-12页 |
二、关于环境新闻 | 第12-13页 |
三、关于中美环境新闻的比较 | 第13-14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4-18页 |
一、《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各自的代表性 | 第14-15页 |
二、本文所选取的三起突发环境事件 | 第15-18页 |
三、选取日本地震报道为个案的原因 | 第18页 |
第四节 研究实施 | 第18-21页 |
一、样本搜集与取样 | 第18-20页 |
二、有关内容分析的部分新闻编码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环境新闻与突发环境事件报道 | 第21-28页 |
第一节 环境新闻的源起和流变 | 第21-25页 |
一、从感性到成熟:环境新闻在美国的嬗变轨迹 | 第21-23页 |
二、环境新闻在中国的发展 | 第23-25页 |
第二节 突发环境事件及突发环境事件报道 | 第25-28页 |
一、关于突发环境事件 | 第25-26页 |
二、关于突发环境事件报道 | 第26-28页 |
第三章 《人民日报》与《纽约时报》突发环境事件报道的对比分析 | 第28-62页 |
第一节 《人民日报》与《纽约时报》突发环境事件报道的版面表现 | 第28-36页 |
一、报道量:总体关注度 | 第28-29页 |
二、篇幅:报道力度与报道方式 | 第29-31页 |
三、版面:体现议程设置 | 第31-33页 |
四、月度分布情况:持续关注度 | 第33-36页 |
第二节 《人民日报》与《纽约时报》突发环境事件报道的内容分析 | 第36-57页 |
一、引语使用次数:现场感与可信度 | 第36-40页 |
二、消息源:新闻的出处 | 第40-49页 |
三、议题内容:关注点与报道角度 | 第49-57页 |
第三节 《人民日报》与《纽约时报》突发环境事件报道的的个案分析 | 第57-62页 |
一、选取日本地震报道为个案的原因 | 第58页 |
二、体裁结构呈现 | 第58-60页 |
三、文本话语呈现 | 第60-62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中美主流报纸突发环境事件报道的差异化及启示 | 第62-76页 |
第一节 《人民日报》与《纽约时报》的突发环境事件报道异同 | 第62-68页 |
一、共性表现 | 第62-64页 |
二、差异化表现 | 第64-68页 |
第二节 《人民日报》突发环境事件报道存在的不足 | 第68-71页 |
一、持续跟进力度较弱 | 第68-69页 |
二、缺乏深度报道 | 第69-70页 |
三、视角单一、欠缺现场感 | 第70-71页 |
第三节 从中美主流报纸突发环境事件报道的差异谈对我国该类报道的启示 | 第71-76页 |
一、以科学性为准绳,重视预警功能 | 第71-72页 |
二、以人文关怀为基调,传播环保理念 | 第72-73页 |
三、以深度调查为武器,勇于环保监督 | 第73-74页 |
四、以多元长远的视角,加强表意功能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附录一 | 第80-83页 |
附录二 | 第83-86页 |
附录三 | 第86-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