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目录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 ·蜥蜴类的卵胎生繁殖模式 | 第12-13页 |
| ·卵胎生模式的起源 | 第13-14页 |
| ·卵胎生进化的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 第二章 蜥蜴卵胎生进化对母体形态的影响 | 第17-31页 |
| ·引言 | 第17-18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18-19页 |
| ·结果 | 第19-27页 |
| ·讨论 | 第27-31页 |
| 第三章 温暖气候区卵生和卵胎生后代适合度比较:以长尾南蜥和多线南蜥为例 | 第31-40页 |
| ·引言 | 第31-33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33-34页 |
| ·实验动物 | 第33页 |
| ·实验方法 | 第33页 |
| ·数据分析 | 第33-34页 |
| ·结果 | 第34页 |
| ·讨论 | 第34-40页 |
| 第四章 环境变暖效应的实验检测:以卵胎生蜥蜴多线南蜥为例 | 第40-51页 |
| ·引言 | 第40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40-41页 |
| ·活动节律和选择体温 | 第40-41页 |
| ·雌性繁殖 | 第41页 |
| ·幼体表型 | 第41页 |
| ·数据分析 | 第41页 |
| ·结果 | 第41-42页 |
| ·表面活动和体表体温 | 第41-42页 |
| ·雌性繁殖 | 第42页 |
| ·讨论 | 第42-51页 |
| ·表面活动和选择体温 | 第42-45页 |
| ·雌性繁殖 | 第45-51页 |
| 第五章 多线南蜥的繁殖输出和两性繁殖周期 | 第51-71页 |
| ·引言 | 第51-5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2-53页 |
| ·研究区域和气候 | 第52页 |
| ·动物的采集和饲养 | 第52页 |
| ·两性繁殖周期 | 第52-53页 |
| ·统计分析 | 第53页 |
| ·结果 | 第53-58页 |
| ·讨论 | 第58-71页 |
| 第六章 温度对温暖气候区卵胎生蜥蜴血液和卵黄类固醇激素的影响 | 第71-78页 |
| ·引言 | 第71-72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72-73页 |
| ·温度处理 | 第72页 |
| ·血样和卵黄的采集 | 第72页 |
| ·类固醇激素测定 | 第72-73页 |
| ·数据分析 | 第73页 |
| ·结果 | 第73-74页 |
| ·血液类固醇激素含量 | 第73-74页 |
| ·卵黄类固醇激素含量 | 第74页 |
| ·讨论 | 第74-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104页 |
| 主要结论、创新点和未来工作展望 | 第104-107页 |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107-108页 |
| 致谢 | 第108-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