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空间重构与河南省经济非集聚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8页 |
一 选题背景和问题提出 | 第10-13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二) 问题提出 | 第11-13页 |
二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3-15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二) 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安排 | 第14-15页 |
三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5-18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8-38页 |
一 产业空间重构理论与文献回顾 | 第18-27页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二) 产业转移理论与文献回顾 | 第20-24页 |
(三) 产业转移文献述评 | 第24-27页 |
二 经济集聚理论与文献回顾 | 第27-36页 |
(一) 经济集聚理论回顾 | 第28-33页 |
(二) 经济集聚实证研究文献回顾 | 第33-35页 |
(三) 经济集聚文献评述 | 第35-36页 |
三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产业空间重构对中部各省产业增速差距影响 | 第38-72页 |
一 相关情况说明 | 第38-50页 |
(一) 产业划分、指标选择、产业空间重构界定 | 第38-45页 |
(二) 中国制造业近期发展概述 | 第45-50页 |
二 制造业空间重构规律、影响及原因 | 第50-59页 |
(一) 四大区域间制造业重构概述 | 第51-54页 |
(二) 省级层面制造业空间重构规律 | 第54-58页 |
(三) 产业空间重构中毗邻效应原因 | 第58-59页 |
三 二位数制造业空间重构分析 | 第59-65页 |
(一) 二位数制造业空间重构概述 | 第60-62页 |
(二) 中部六省二位数制造业增速差异分析 | 第62-65页 |
四 本章小结 | 第65-72页 |
第四章 中国各省经济城市集聚状况考察 | 第72-94页 |
一 各省经济城市集聚的内涵和衡量指标 | 第73-79页 |
(一) 经济城市集聚的内涵 | 第73-74页 |
(二) 衡量指标 | 第74-79页 |
二 中国各省经济城市集聚现状与历史对比 | 第79-87页 |
(一) 中国各省经济城市集聚现状 | 第79-83页 |
(二) 各省经济城市集聚度的历史对比 | 第83-87页 |
三 河南省城市和县域经济空间结构 | 第87-91页 |
(一) 河南省各地市经济集聚状况考察 | 第88-90页 |
(二) 河南省经济活动在县(县级市)集聚状况考察 | 第90-91页 |
四 本章小结 | 第91-94页 |
第五章 经济非集聚对河南省的影响 | 第94-108页 |
一 经济非集聚对河南省经济结构的影响 | 第94-101页 |
(一) 工业化发展阶段划分 | 第95-96页 |
(二) 河南与全国经济结构的对比分析 | 第96-100页 |
(三) 经济非集聚对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影响 | 第100-101页 |
二 经济非集聚对河南省城镇化的影响 | 第101-106页 |
三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第六章 河南省经济非集聚的量化回归分析与启示 | 第108-120页 |
一 定量回归分析 | 第108-116页 |
(一) 待检验假说 | 第108-112页 |
(二) 数据来源、变量说明及模型设定 | 第112-113页 |
(三) 回归结果分析 | 第113-116页 |
二 结论与政策启示 | 第116-120页 |
第七章 结束语 | 第120-124页 |
一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120-121页 |
二 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展望 | 第121-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4页 |
致谢 | 第134-13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论文及主持课题目录 | 第136-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