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4页 |
Abstract | 第14-2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24-39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24-29页 |
(一) 全民医保的概念 | 第24页 |
(二) 实施全民医保的现状 | 第24-25页 |
(三) 全民医保的筹资与财务风险保护 | 第25-26页 |
(四) 我国全民医保的推进及筹资情况 | 第26-28页 |
(五) 我国城镇地区全民医保覆盖下的卫生筹资研究 | 第28-29页 |
二、研究目的与目标 | 第29页 |
三、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第29-37页 |
(一) 研究理论框架 | 第29-32页 |
(二) 资料来源 | 第32-34页 |
(三) 分析方法 | 第34-37页 |
四、技术路线 | 第37-38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38-39页 |
第二章 全民医保背景下的卫生筹资体系构建 | 第39-57页 |
一、卫生筹资概述 | 第39-40页 |
(一) 卫生筹资的定义 | 第39页 |
(二) 卫生筹资体系的作用 | 第39-40页 |
二、卫生筹资与卫生系统的联系 | 第40-41页 |
三、卫生筹资体系的影响因素 | 第41-43页 |
(一) 社会经济水平 | 第41-42页 |
(二) 筹资能力 | 第42-43页 |
(三) 筹资效率 | 第43页 |
四、不同卫生筹资形式的比较分析 | 第43-50页 |
(一) 个人现金支付 | 第44-45页 |
(二) 税收筹资 | 第45-47页 |
(三) 社会保险 | 第47-48页 |
(四) 商业保险 | 第48-50页 |
(五) 各类卫生筹资形式的总结 | 第50页 |
五、全民医保下的卫生筹资 | 第50-53页 |
(一) 全民医保的三个维度 | 第50-51页 |
(二) 全民医保下卫生筹资的目标 | 第51-52页 |
(三) 全民医保下卫生筹资目标的实现 | 第52-53页 |
六、构建适宜我国的全民医保及卫生筹资体系 | 第53-54页 |
(一) 确定我国全民医保三个维度的侧重点 | 第54页 |
(二) 设置合理的卫生筹资结构 | 第54页 |
七、讨论和小结 | 第54-57页 |
第三章 我国全民医保和卫生筹资的发展及新医改后的现状 | 第57-74页 |
一、我国全民医保及卫生筹资的历史发展及存在问题 | 第57-64页 |
(一) 我国医保体系的历史沿革 | 第57-58页 |
(二) 新医改前我国各类卫生筹资的发展和变化 | 第58-63页 |
(三) 新医改前我国卫生筹资的主要问题 | 第63-64页 |
二、新医改实施下我国全民医保推进及卫生筹资概况 | 第64-69页 |
(一) 新医改下全民医保的具体目标 | 第65页 |
(二) 新医改对全民医保下各卫生筹资渠道的投入及建设 | 第65-69页 |
三、新医改后的全民医保及卫生筹资体系的基本构架 | 第69-71页 |
四、讨论和小结 | 第71-74页 |
第四章 样本城市医保政策简介及抽样居民基本情况 | 第74-98页 |
一、概述 | 第7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74-75页 |
(一) 资料来源 | 第74-75页 |
(二) 分析方法 | 第75页 |
(三) 分析工具 | 第75页 |
三、样本城市的医保政策环境分析 | 第75-84页 |
(一) 杭州市 | 第75-79页 |
(二) 宝鸡市 | 第79-83页 |
(三) 杭州市和宝鸡市基本医保政策的比较 | 第83-84页 |
四、样本城市抽样人群的基本情况 | 第84-96页 |
(一) 抽样人群基本特征 | 第84-91页 |
(二) 样本城市抽样人群医疗保障覆盖情况 | 第91-96页 |
五、讨论和小结 | 第96-98页 |
第五章 样本城镇居民的卫生服务需要及利用分析 | 第98-142页 |
一、概述 | 第98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98-104页 |
(一) 资料来源 | 第98页 |
(二) 分析方法 | 第98-104页 |
(三) 分析工具 | 第104页 |
三、研究结果 | 第104-140页 |
(一) 半年内慢性病患病情况 | 第104-109页 |
(二) 两周患病情况 | 第109-114页 |
(三) 两周门诊情况 | 第114-122页 |
(四) 一年内住院情况 | 第122-130页 |
(五) 标化的卫生服务利用情况 | 第130-136页 |
(六) 卫生服务利用的公平性分析 | 第136-140页 |
四、讨论和小结 | 第140-142页 |
第六章 样本城镇居民的卫生筹资公平性分析 | 第142-174页 |
一、概述 | 第14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42-147页 |
(一) 资料来源 | 第142页 |
(二) 分析方法 | 第142-147页 |
(三) 分析工具 | 第147页 |
三、研究结果 | 第147-171页 |
(一) 门诊和住院的次均费用分析 | 第147-159页 |
(二) 卫生筹资公平性的比率分析 | 第159-165页 |
(三) 卫生筹资的累进性分析 | 第165-169页 |
(四) 卫生筹资的再分配效应分析 | 第169-171页 |
四、讨论和小结 | 第171-174页 |
第七章 样本城镇家庭的灾难性卫生支出分析 | 第174-187页 |
一、概述 | 第17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74-176页 |
(一) 资料来源 | 第174页 |
(二) 分析方法 | 第174-176页 |
(三) 分析工具 | 第176页 |
三、研究结果 | 第176-185页 |
(一) 家庭卫生筹资贡献率的测算 | 第176-180页 |
(二) 灾难性卫生支出分析 | 第180-184页 |
(三) 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公平性分析 | 第184-185页 |
四、讨论和小结 | 第185-187页 |
第八章 样本城镇居民的健康状况分析 | 第187-201页 |
一、概述 | 第18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87-189页 |
(一) 资料来源 | 第187页 |
(二) 分析方法 | 第187-189页 |
(三) 分析工具 | 第189页 |
三、研究结果 | 第189-199页 |
(一) 样本城市人群总体的健康相关生命质量 | 第189-193页 |
(二) 不同医保类型人群的健康相关生命质量 | 第193-194页 |
(三) 不同经济水平人群的健康相关生命质量 | 第194-196页 |
(四) 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 | 第196-199页 |
四、讨论和小结 | 第199-201页 |
第九章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 第201-208页 |
一、主要结论 | 第201-204页 |
二、政策建议 | 第204-206页 |
三、本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 第206-208页 |
(一) 研究的创新 | 第206页 |
(二) 研究的不足 | 第206-208页 |
参考文献 | 第208-213页 |
致谢 | 第213-214页 |
附件1:综述 | 第214-2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21-224页 |
附件2:城镇居民健康及卫生服务利用调查表 | 第224-2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