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详细摘要 | 第7-9页 |
Detailed Abstract | 第9-15页 |
1 绪论 | 第15-31页 |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5-1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8页 |
·冻结立井井壁 | 第17-19页 |
·温度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19-21页 |
·爆破对早龄期混凝土的影响分析 | 第21-24页 |
·混凝土损伤评价 | 第24-26页 |
·爆破数值模拟分析 | 第26-27页 |
·爆破模型试验 | 第27-28页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9-31页 |
·研究方法 | 第29页 |
·技术路线 | 第29-31页 |
2 西北立井井壁设计理论及冻结钻爆法施工特点 | 第31-43页 |
·我国西北地区水文地质条件特点 | 第31-35页 |
·地质地层条件 | 第31-33页 |
·气候和水文条件 | 第33-35页 |
·西北地区矿区冻结立井的特点 | 第35-40页 |
·冻结法简介 | 第35-37页 |
·冻结立井井壁结构形式 | 第37-39页 |
·井壁结构设计理论 | 第39-40页 |
·冻结立井钻爆法施工工序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3 冻结立井井壁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超声波特性研究 | 第43-71页 |
·高强混凝土静态力学性能及声波特性 | 第43-52页 |
·配合比 | 第43-45页 |
·超声波测试原理和方法 | 第45-48页 |
·不同养护环境下混凝土的单轴抗压强度 | 第48-49页 |
·弹性模量 | 第49-50页 |
·不同龄期混凝土的声波变化规律 | 第50-52页 |
·早龄期高强混凝土准动态损伤试验分析 | 第52-56页 |
·试验方案 | 第52-53页 |
·1d 龄期的混凝土受力后强度与超声波波速关系 | 第53-54页 |
·2d 和 3d 龄期混凝土受力后强度与超声波波速关系 | 第54-56页 |
·早龄期高强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能 | 第56-70页 |
·霍普金森压杆试验基本原理 | 第56-60页 |
·试件制作及试验方案 | 第60-63页 |
·不同应变率作用下早龄期混凝土的动态力学性能 | 第63-68页 |
·连续冲击荷载作用下早龄期混凝土的动态力学性能 | 第68-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4 冻结立井爆破模型试验 | 第71-101页 |
·模型试验基本理论 | 第71-72页 |
·相似三定理 | 第71-72页 |
·相似准则的推导方法 | 第72页 |
·相似模型试验设计 | 第72-81页 |
·相似参数的选择 | 第73-74页 |
·相似准则的推导 | 第74-76页 |
·确定相似比 | 第76-77页 |
·模型材料的选择 | 第77-81页 |
·模型试验方案 | 第81-85页 |
·应变测量系统 | 第81-83页 |
·震动测试系统 | 第83-84页 |
·超声波波速测试 | 第84-85页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85-100页 |
·井壁应变实测数据 | 第85-87页 |
·井壁应变数据分析 | 第87-89页 |
·井壁的应力分析 | 第89-93页 |
·井壁的振动结果分析 | 第93-97页 |
·超声波测试损伤分析 | 第97-100页 |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5 冻结立井现场试验 | 第101-125页 |
·工程概况 | 第101-103页 |
·立井设计方案 | 第101-102页 |
·地质条件 | 第102-103页 |
·井壁混凝土力学性能 | 第103页 |
·爆破方案 | 第103-105页 |
·试验方案 | 第105-107页 |
·井壁测振方案 | 第105-107页 |
·超声与回弹测试方案 | 第107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107-123页 |
·测振数据 | 第107-113页 |
·振动规律分析 | 第113-119页 |
·井壁振动损伤分析 | 第119-123页 |
·本章小结 | 第123-125页 |
6 冻结立井数值模拟及安全判据分析 | 第125-139页 |
·分析模型 | 第125-129页 |
·物理模型 | 第125-127页 |
·材料模型及参数 | 第127-129页 |
·结果分析 | 第129-133页 |
·井筒的振动规律分析 | 第130-132页 |
·井筒应力分布规律 | 第132-133页 |
·冻结立井安全判据分析 | 第133-137页 |
·爆破安全规程要求 | 第133-135页 |
·各种研究结果分析 | 第135-137页 |
·本章小结 | 第137-139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39-143页 |
·主要结论 | 第139-140页 |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性点 | 第140-141页 |
·展望 | 第141-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51页 |
致谢 | 第151-152页 |
作者简介 | 第152页 |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第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