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 ·课题研究的背景概述 | 第12-13页 |
| ·汽车碰撞试验仿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汽车碰撞研究方法概述 | 第16-17页 |
| ·试验研究 | 第16页 |
| ·计算机仿真研究 | 第16-17页 |
| ·汽车被动安全性研究的内容 | 第17-19页 |
| ·汽车结构的耐撞性研究 | 第17-18页 |
| ·人体碰撞生物力学研究 | 第18-19页 |
| ·乘员约束系统及安全驾驶室内饰组件的开发研究 | 第19页 |
|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汽车碰撞仿真有限元理论介绍 | 第21-29页 |
| ·非线性有限元力学模型与方程 | 第21-24页 |
| ·显示中心差分法及时间步长控制 | 第24-26页 |
| ·汽车碰撞过程中的非线性特性 | 第26页 |
| ·沙漏控制 | 第26-27页 |
| ·接触算法 | 第27-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整车正面碰撞的有限元模型建立与分析 | 第29-48页 |
| ·引言 | 第29-30页 |
| ·整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0-37页 |
| ·整车模型简化与网格划分 | 第30-32页 |
| ·材料属性的赋予 | 第32-33页 |
| ·模型连接处理 | 第33-35页 |
| ·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35-36页 |
| ·接触的设置 | 第36页 |
| ·输出设置及求解控制条件 | 第36-37页 |
| ·正面碰撞仿真分析 | 第37-46页 |
| ·整车变形分析 | 第37-40页 |
| ·整车能量吸收分析 | 第40-42页 |
| ·整车碰撞结构安全分析 | 第42-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 第四章 汽车前纵梁及保险杠横梁参数影响分析 | 第48-76页 |
| ·引言 | 第48页 |
| ·前纵梁模型的建立及参数分析 | 第48-61页 |
| ·前纵梁模型的建立 | 第48-51页 |
| ·诱导槽数量对薄壁梁碰撞性能的影响 | 第51-55页 |
| ·诱导槽间距对薄壁梁碰撞性能的影响 | 第55-58页 |
| ·诱导槽设置形式对薄壁梁碰撞性能的影响 | 第58-61页 |
| ·保险杠模型的建立及参数分析 | 第61-74页 |
| ·保险杠模型的建立 | 第61-65页 |
| ·保险杠横梁厚度变化对吸能变形的影响 | 第65-68页 |
| ·保险杠横梁材料变化对吸能变形的影响 | 第68-71页 |
| ·保险杠横梁结构变化对吸能变形的影响 | 第71-74页 |
|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 第五章 整车前部吸能结构参数优化及对比 | 第76-86页 |
| ·引言 | 第76页 |
| ·基于正交试验设计的整车正面碰撞性能改进 | 第76-85页 |
| ·整车模型的简化 | 第76-79页 |
| ·正交试验设计 | 第79页 |
| ·前部结构设计变量的选择 | 第79-80页 |
| ·前部结构试验优化设计 | 第80-82页 |
| ·优化方案仿真结果分析及对比 | 第82-85页 |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86-88页 |
| ·总结 | 第86-87页 |
| ·展望 | 第87-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92-93页 |
| 致谢 | 第93-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