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种间杂种花粉不育的细胞学研究和不育基因的精细定位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30页 |
1 栽培稻的遗传分化 | 第10-11页 |
2 水稻(亚)种间杂种不育的细胞学研究 | 第11-15页 |
·雄配子体败育 | 第12-13页 |
·雌配子体败育 | 第13-14页 |
·花药不开裂 | 第14-15页 |
·雌雄配子体不亲和 | 第15页 |
·雌雄异熟 | 第15页 |
3 水稻(亚)种间杂种不育的遗传机理 | 第15-18页 |
·细胞质效应 | 第16页 |
·染色体结构差异 | 第16页 |
·水稻(亚)种间杂种不育的基因模型 | 第16-18页 |
4. 水稻(亚)种间杂种不育基因的定位及克隆 | 第18-26页 |
·雌配子不育基因的定位 | 第18-20页 |
·雌配子不育基因的克隆 | 第20-22页 |
·雄配子不育基因的定位 | 第22-23页 |
·雄配子不育基因的克隆 | 第23-24页 |
·S1的定位研究 | 第24-26页 |
5 水稻花粉的发育过程 | 第26-28页 |
6 非洲栽培稻的研究进展 | 第28-29页 |
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9-30页 |
第二章 水稻种间杂种花粉不育的细胞学研究 | 第30-40页 |
摘要 | 第30-3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试验材料及田间种植 | 第31页 |
·近等基因系(NIL)的构建 | 第31-33页 |
·花粉可育率的统计 | 第33页 |
·花粉离体萌发率的测定 | 第33页 |
·花粉发育过程及在柱头上的萌发与花粉管伸长的观察 | 第3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3-38页 |
·滇粳优1号、NIL及其杂种F_1花粉育性考查 | 第33-36页 |
·滇粳优1号、NIL及其杂种F_1的细胞学观察 | 第36-37页 |
·S39不影响雌配子的育性 | 第37-38页 |
3 讨论 | 第38-40页 |
第三章 水稻种间杂种花粉不育基因的精细定位 | 第40-58页 |
摘要 | 第40-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页 |
·试验材料及田间种植 | 第41页 |
·InDel标记的开发 | 第41页 |
·候选基因的预测 | 第41页 |
·DNA的提取、PCR分析及凝胶电泳 | 第41页 |
·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1-52页 |
·F_2群体的花粉育性分布 | 第41-42页 |
·S39的初定位及标记在F_2中的偏分离 | 第42-44页 |
·S39的精细定位 | 第44-47页 |
·基因预测与分析 | 第47-52页 |
·候选基因载体构建 | 第52页 |
3 讨论 | 第52-58页 |
·F_2群体中标记基因型的偏分离 | 第52-54页 |
·杂种不育的基因模型和S39位点的候选基因分析 | 第54-58页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第58-60页 |
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58页 |
2 本研究创新之处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70页 |
附录 | 第70-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