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风及细水雾耦合系统与柴油池火相互作用的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存在的不足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第2章 细水雾特征参数及灭火机理 | 第21-37页 |
·细水雾简介 | 第21页 |
·细水雾生成机理 | 第21-23页 |
·细水雾灭火系统分类 | 第23-24页 |
·细水雾特征参数 | 第24-27页 |
·雾化锥角 | 第24页 |
·雾动量 | 第24页 |
·雾通量 | 第24-25页 |
·粒径分布 | 第25页 |
·液滴生存时间 | 第25-27页 |
·细水雾灭火机理 | 第27-33页 |
·火焰冷却 | 第27-29页 |
·隔氧窒息 | 第29-30页 |
·衰减热辐射 | 第30-31页 |
·表面冷却 | 第31-33页 |
·动力学作用 | 第33页 |
·细水雾灭火效果的影响因素 | 第33-37页 |
·通风 | 第33-34页 |
·障碍物遮挡 | 第34页 |
·添加剂 | 第34-35页 |
·火源位置 | 第35-37页 |
第3章 细水雾熄灭柴油池火实验设计 | 第37-51页 |
·隧道实验平台简介 | 第37-38页 |
·泵组式高压细水雾发生系统 | 第38-41页 |
·质量损失测量系统 | 第41-42页 |
·温度及热通量监测系统 | 第42-43页 |
·烟气分析系统 | 第43-44页 |
·细水雾流量监测系统 | 第44-45页 |
·风速监测系统 | 第45-46页 |
·热成像监测系统 | 第46-47页 |
·实验方法与实验内容 | 第47-51页 |
第4章 通风与细水雾耦合作用灭火机理分析 | 第51-69页 |
·质量损失速率标定 | 第51-54页 |
·池火燃烧速率 | 第51页 |
·池火的热平衡 | 第51-53页 |
·质量损失标定 | 第53-54页 |
·耦合作用对温度场的影响 | 第54-57页 |
·耦合作用对热通量的影响 | 第57-59页 |
·耦合作用对烟气的影响 | 第59-64页 |
·耦合作用灭火的主导机理分析 | 第64-69页 |
第5章 影响耦合作用效果的因素分析 | 第69-81页 |
·排烟模式的影响 | 第69-71页 |
·工作压力的影响 | 第71-75页 |
·通风速度的影响 | 第75-77页 |
·火源位置的影响 | 第77-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6章 通风与细水雾耦合作用的尺度模拟 | 第81-103页 |
·基本守恒方程及无量纲化 | 第83-85页 |
·尺度关系的建立 | 第85-87页 |
·模拟软件FDS及数学模型 | 第87-94页 |
·FDS简介 | 第87-88页 |
·数学模型 | 第88-89页 |
·燃烧模型 | 第89-91页 |
·辐射模型 | 第91页 |
·喷头动作模型 | 第91-92页 |
·液滴模型 | 第92-94页 |
·基于尺度关系的模拟分析 | 第94-100页 |
·实验设计参数的确定 | 第94-95页 |
·尺度模拟的验证 | 第95-100页 |
·本章小结 | 第100-103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7页 |
·本文结论 | 第103-104页 |
·研究展望 | 第104-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3页 |
致谢 | 第113-11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