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选题的依据和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第9-10页 |
·传统桩基竖向承载力的测试法 | 第10-12页 |
·静载荷试验法 | 第10-11页 |
·桩基承载能力的动力检测法 | 第11-12页 |
·自平衡测试法 | 第12-14页 |
·自平衡试桩法的基本原理 | 第12-13页 |
·国内自平衡试桩法争论的焦点 | 第13-14页 |
·本课题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的内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自平衡试桩法荷载传递机理及承载力的确定 | 第16-32页 |
·自平衡试桩桩土受力机理 | 第16-21页 |
·传统压桩受力机理 | 第16-17页 |
·抗拔桩受力机理 | 第17-19页 |
·自平衡试桩法的受力机理 | 第19-21页 |
·自平衡试桩法极限承载力的确定 | 第21-24页 |
·分段总和法 | 第21-22页 |
·精确转化法 | 第22-24页 |
·确定自平衡试桩法极限承载力存在的问题 | 第24-29页 |
·自平衡点位置的选取 | 第24-25页 |
·下段桩极限承载力转化系数的取值 | 第25-26页 |
·桩侧摩擦阻力的折减系数 | 第26-27页 |
·简化转化方法存在的问题 | 第27-28页 |
·精确转化方法存在的问题 | 第28-29页 |
·自平衡试桩法极限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29-31页 |
·下、上层之间的刚度比Esi+1/Esi对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 第29-30页 |
·桩与土之间的刚度比Ep/Es对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 第30页 |
·桩与土接触界面对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自平衡试桩法现场试验 | 第32-47页 |
·工程概况及地质条件 | 第32-34页 |
·现场试桩情况 | 第34-43页 |
·试验目的及试验依据 | 第34页 |
·荷载箱的设计和试桩施工 | 第34-38页 |
·自平衡试桩法测试方法 | 第38页 |
·现场测试数据分析 | 第38-43页 |
·自平衡试桩法承载力的转化 | 第43-46页 |
·按《基桩静载试验自平衡法》中公式确定 | 第43-44页 |
·等效转化方法的结果 | 第44-45页 |
·自平衡试桩法的试桩结果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1试桩的数值模拟及现场比对分析 | 第47-67页 |
·~#1试桩的数值模拟 | 第47-52页 |
·FLAC3D计算的基本原理 | 第47-48页 |
·模型的参数选取和计算模型 | 第48-49页 |
·德鲁克-普拉格塑性模型的计算分析 | 第49-52页 |
·本工程自平衡试验极限承载力分析 | 第52-54页 |
·~#1试桩桩侧摩擦阻力和桩端阻力的分布 | 第52-53页 |
·~#4试桩桩侧摩擦阻力和桩端阻力的分布 | 第53页 |
·分析该试验中影响单桩极限承载力原因 | 第53-54页 |
·工程实例的对比 | 第54-60页 |
·工程概况 | 第54-55页 |
·自平衡试桩法测试情况 | 第55-58页 |
·转化结果对比 | 第58-60页 |
·施工工艺对自平衡试桩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 第60-63页 |
·"泥皮"效应对自平衡试桩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 第60-62页 |
·施工工艺对自平衡测试法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 第62-63页 |
·自平衡试桩法自平衡位置的探讨 | 第63-66页 |
·"自平衡点位置"的确定问题 | 第63-65页 |
·对自平衡位置的探讨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结论 | 第67页 |
·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附录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