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的语境论研究--智能机自语境认知的假设与论证
| 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 ABSTRACT | 第12-14页 |
| 绪论 | 第14-43页 |
| ·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 第14-15页 |
|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5-19页 |
| ·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 | 第19-39页 |
| ·国内研究动态述评 | 第20-28页 |
| ·国外研究动态述评 | 第28-39页 |
| ·研究思路、方法及框架 | 第39-41页 |
| ·创新点、难点及不足 | 第41-43页 |
| 第一章 研究假设:认知是自语境化过程 | 第43-63页 |
| ·自语境化认知的案例推演 | 第44-45页 |
| ·自语境化之认识自然 | 第44页 |
| ·自语境化之认识社会 | 第44-45页 |
| ·自语境化之认识自身 | 第45页 |
| ·自语境化认知的内涵界定 | 第45-53页 |
| ·自语境化认知的依循规则 | 第46-47页 |
| ·自语境化认知的内在本质 | 第47-53页 |
| ·自语境化认知的理论溯源 | 第53-63页 |
| ·语境化方案的理论溯源 | 第54-59页 |
| ·自主性概念的理论溯源 | 第59-63页 |
| 第二章 研究工具:广义智能机 | 第63-88页 |
| ·智能的涵义 | 第64-69页 |
| ·智能的行为主义分析 | 第64-65页 |
| ·智能的功能主义分析 | 第65-66页 |
| ·智能的计算表征主义分析 | 第66-68页 |
| ·智能的生物自然主义分析 | 第68-69页 |
| ·智能机的涵义 | 第69-88页 |
| ·只能计算的狭义数字计算机 | 第70-72页 |
| ·拥有外在表征的单纯行为机器 | 第72-78页 |
| ·以生存为目标的低阶意识机器 | 第78-84页 |
| ·完全类人化的高阶情感机 | 第84-88页 |
| 第三章 研究策略:自语境化认知的智能机验证 | 第88-102页 |
| ·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的融合策略 | 第88-97页 |
| ·自语境化认知的人本主义趋向 | 第89-92页 |
| ·计算机模拟策略的科学主义趋向 | 第92-95页 |
| ·智能机自语境化认知的融合趋向 | 第95-97页 |
| ·认知研究中的假设-验证策略 | 第97-102页 |
| ·行检验之实的认知策略 | 第97-98页 |
| ·言模拟之名的认知策略 | 第98-99页 |
| ·机器思维中的检验策略 | 第99-102页 |
| 第四章 认知判定:自语境化认知的判定论证 | 第102-139页 |
| ·自语境化认知的判定依据假设 | 第102-111页 |
| ·自语境化认知的三个判定依据 | 第102-107页 |
| ·自语境化认知判定依据的理论溯源 | 第107-111页 |
| ·自语境化认知判定的智能机验证 | 第111-139页 |
| ·狭义数字计算机的自语境化认知判定 | 第112-119页 |
| ·单纯行为机器的自语境化认知判定 | 第119-126页 |
| ·低阶意识机器的自语境化认知判定 | 第126-133页 |
| ·高阶隋感机的自语境化认知判定 | 第133-139页 |
| 第五章 认知发展:自语境化认知的发展论证 | 第139-156页 |
| ·自语境化认知的发展阶段假设 | 第139-147页 |
| ·自语境化认知的四种发展阶段 | 第141-144页 |
| ·自语境化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溯源 | 第144-147页 |
| ·自语境化认知发展的智能机验证 | 第147-156页 |
| ·狭义数字计算机与无语境化状态的关系 | 第147-149页 |
| ·单纯行为机器与被语境化行为的关系 | 第149-150页 |
| ·低阶意识机器与拟自语境化认知的关系 | 第150-153页 |
| ·高阶情感机与高阶自语境化认知的关系 | 第153-156页 |
| 第六章 认知实现:自语境化认知的实现论证 | 第156-172页 |
| ·自语境化认知的实现过程假设 | 第156-164页 |
| ·自语境化认知的进化突现过程 | 第156-159页 |
| ·自语境化认知实现过程的理论溯源 | 第159-164页 |
| ·自语境化认知实现的智能机验证 | 第164-172页 |
| ·在“秩序与混沌”中进化的智能机 | 第164-166页 |
| ·从“整体适应度”中突现的智能机 | 第166-172页 |
| 结束语 | 第172-1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79-19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98-200页 |
| 致谢 | 第200-202页 |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202-2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