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差环境下近场波束形成的鲁棒性能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3-15页 |
第2章 近场波束形成 | 第15-26页 |
·自适应波束形成 | 第15页 |
·近场信号模型 | 第15-17页 |
·近场信号与远场信号 | 第15-16页 |
·近场信号模型 | 第16-17页 |
·近场阵列响应矩阵 | 第17-19页 |
·算法的性能量度 | 第19-22页 |
·信噪比(SNR)量度 | 第19-20页 |
·均方误差(MSE)量度 | 第20-21页 |
·最大似然(ML)量度 | 第21-22页 |
·最小噪声方差(NL)量度 | 第22页 |
·凸优化方法 | 第22-24页 |
·凸集 | 第23页 |
·凸函数 | 第23-24页 |
·凸优化方法 | 第24页 |
·小结 | 第24-26页 |
第3章 LSMI 算法在近场波束形成中的应用 | 第26-38页 |
·性能量度 | 第26-27页 |
·SMI 算法 | 第27-28页 |
·对角加载 SMI(LSMI)算法 | 第28-32页 |
·影响算法鲁棒性的因素 | 第29页 |
·方向向量误差对鲁棒性的影响 | 第29-30页 |
·对角加载 | 第30-32页 |
·仿真分析 | 第32-37页 |
·无偏差性能分析 | 第32-35页 |
·有偏差性能分析 | 第35-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最差环境下近场波束形成 | 第38-51页 |
·最差环境下波束形成问题 | 第38-39页 |
·最差环境下波束形成 | 第39-44页 |
·算法推导 | 第39-42页 |
·等式约束方法 | 第42-43页 |
·二阶锥规划求解 | 第43-44页 |
·仿真分析 | 第44-50页 |
·无偏差性能分析 | 第44-48页 |
·有偏差性能分析 | 第48-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最差环境下近场多波束形成 | 第51-59页 |
·多波束形成 | 第51-52页 |
·子阵列多波束形成 | 第51-52页 |
·算法改进的多波束形成 | 第52页 |
·最差环境下多波束形成 | 第52-56页 |
·多波束形成 | 第52-54页 |
·算法推导 | 第54-56页 |
·仿真分析 | 第56-58页 |
·小结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