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缩略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6页 |
·湖泊富营养化 | 第13-15页 |
·富营养化概述 | 第13-14页 |
·湖泊富营养化现状 | 第14页 |
·水华的发生 | 第14-15页 |
·蓝藻水华在营养盐循环中的作用 | 第15-17页 |
·蓝藻水华对湖泊营养盐循环的影响 | 第15-16页 |
·蓝藻碎屑分解及其生态效应 | 第16-17页 |
·沉水植物及其生态作用 | 第17-21页 |
·沉水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 第17-19页 |
·水体富营养化对沉水植物的影响 | 第19页 |
·藻类对沉水植物的影响 | 第19-20页 |
·蓝藻水华分解对沉水植物的影响 | 第20-21页 |
·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指示营养盐流动中的作用 | 第21-24页 |
·稳定同位素简介 | 第21-22页 |
·稳定同位素结果的表达方式 | 第22-23页 |
·稳定同位素样品处理及分析 | 第23页 |
·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应用 | 第23-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4-25页 |
·本研究创新点 | 第25-26页 |
第二章 蓝藻碎屑分解速率及氮磷释放形态 | 第26-38页 |
·引言 | 第2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6-29页 |
·实验材料 | 第26-27页 |
·水体叶绿素浓度与蓝藻碎屑添加量关系 | 第27页 |
·实验设计 | 第27-28页 |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28页 |
·分解速率计算方法 | 第28-29页 |
·数据处理 | 第29页 |
·结果 | 第29-34页 |
·蓝藻碎屑分解速率 | 第29-30页 |
·蓝藻碎屑分解过程中氮、磷释放速率 | 第30页 |
·蓝藻碎屑分解过程中水体TDN和TDP浓度的变化 | 第30-32页 |
·蓝藻碎屑分解过程中水体DIN和DON含量的变化 | 第32-33页 |
·蓝藻碎屑分解过程中水体DIP和DOP含量的变化 | 第33-34页 |
·讨论 | 第34-36页 |
·蓝藻碎屑分解速率 | 第34-35页 |
·蓝藻碎屑分解过程中的营养盐释放 | 第35-36页 |
·蓝藻营养盐释放可能导致的生态后果 | 第36页 |
·结语 | 第36-38页 |
第三章 沉水植物在蓝藻分解过程中的生态功能 | 第38-54页 |
·引言 | 第3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8-40页 |
·实验材料 | 第38-39页 |
·实验设计 | 第39页 |
·采样方法及测定指标 | 第39页 |
·测定方法 | 第39-40页 |
·数据处理 | 第40页 |
·结果 | 第40-52页 |
·实验前水化指标 | 第40-41页 |
·不同处理间水柱营养盐水平变化趋势分析 | 第41-47页 |
·沉水植物在蓝藻碎屑分解对水体营养浓度的影响中的生态作用 | 第47-52页 |
·讨论 | 第52-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第四章 水生植物对蓝藻分解营养盐的吸收 | 第54-62页 |
·引言 | 第5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4-56页 |
·实验材料 | 第54-55页 |
·蓝藻标记 | 第55页 |
·实验设计 | 第55页 |
·采样方法 | 第55页 |
·指标计算方法 | 第55-56页 |
·数据处理 | 第56页 |
·结果 | 第56-59页 |
·两种植物的δ~(15)N值比较 | 第56-58页 |
·两种植物不同组织的过量~(15)N比较 | 第58-59页 |
·两种植物的所滞留的~(15)N | 第59页 |
·讨论 | 第59-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结论 | 第62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附录:论文发表情况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