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导言 | 第9-17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9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三、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5-17页 |
第一章 傅兰雅的一生 | 第17-31页 |
第一节 在英国的生活与所受教育(1839—1861) | 第17-19页 |
第二节 傅兰雅在中国(1861—1896) | 第19-28页 |
一、 在香港与北京 | 第19-21页 |
二、 主持英华书馆校务 | 第21-22页 |
三、 编辑《上海新报》 | 第22-24页 |
四、 在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 28 年 | 第24-26页 |
五、 在中国普及科学常识 | 第26-28页 |
第三节 最后的旅程——伯克莱岁月(1896—1928) | 第28-31页 |
第二章 傅兰雅传教的时代背景及其策略 | 第31-62页 |
第一节 19 世纪新教传教运动的环境与其特点 | 第31-39页 |
一、 传教学理论引入 | 第32-34页 |
二、 19 世纪新教传教运动的环境 | 第34-37页 |
三、 19 世纪新教传教运动的特点 | 第37-39页 |
第二节 19 世纪时西方科学与基督教关系的演变 | 第39-49页 |
一、 信任与知识秩序的建立 | 第40-42页 |
二、 科学建制化 | 第42-44页 |
三、 19 世纪的自然神学 | 第44-46页 |
四、 19 世纪的进化论争议 | 第46-49页 |
第三节 傅兰雅的传教策略 | 第49-62页 |
一、 傅兰雅对传教的理解 | 第51-53页 |
二、 傅兰雅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 第53-57页 |
三、 傅兰雅对科学普及的认识 | 第57-59页 |
四、 傅兰雅的传教策略 | 第59-62页 |
第三章 傅兰雅的出版、办刊、办学工作 | 第62-89页 |
第一节 傅兰雅在江南制造局的翻译出版工作 | 第62-69页 |
一、 傅兰雅与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盛衰 | 第62-65页 |
二、 翻译馆的译书工作与翻译方法 | 第65-67页 |
三、 傅兰雅的译著及其发行工作 | 第67-69页 |
第二节 傅兰雅与《格致汇编》 | 第69-74页 |
一、 《格致汇编》简介 | 第69-70页 |
二、 《格致汇编》与傅兰雅的工作 | 第70-74页 |
第三节 傅兰雅与格致书院 | 第74-81页 |
一、 格致书院的创办 | 第74-76页 |
二、 傅兰雅与格致书院之发展 | 第76-81页 |
第四节 傅兰雅与益智书会 | 第81-89页 |
一、 傅兰雅对益智书会编译教材工作的参与 | 第81-83页 |
二、 傅兰雅对益智书会统一译名工作的参与 | 第83-89页 |
第四章 清末中国思潮里的傅兰雅 | 第89-116页 |
第一节 清代中国士人的理学世界观 | 第89-97页 |
一、 清代儒学的出发点 | 第90-92页 |
二、 乾嘉汉学对理学的反抗 | 第92-94页 |
三、 理学的复兴与今文经学的兴起 | 第94-97页 |
第二节 傅兰雅与洋务派 | 第97-105页 |
一、 洋务派对中西文化关系的认识 | 第97-100页 |
二、 郭嵩焘与傅兰雅 | 第100-105页 |
第三节 傅兰雅与维新派 | 第105-116页 |
一、 傅兰雅与维新派人士 | 第105-108页 |
二、 维新运动时期康、梁的科学观 | 第108-109页 |
三、 傅兰雅与《仁学》 | 第109-116页 |
结语 | 第116-121页 |
一、 新教传教士与科学在中国的传播 | 第117-118页 |
二、 傅兰雅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第118-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8页 |
后记 | 第128-129页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