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失共同正犯问题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1 引言 | 第11-13页 |
·研究意义与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文献综述与研究方向 | 第12页 |
·论文的结构与安排 | 第12-13页 |
2 过失共同正犯的概述 | 第13-22页 |
·过失共同正犯的定义 | 第13-17页 |
·概念辨析 | 第13-15页 |
·过失原因力的结合与竞合 | 第15-17页 |
·“过失共同”的涵义 | 第17页 |
·过失共同正犯的相关范畴 | 第17-19页 |
·过失共同实行犯 | 第17-18页 |
·过失教唆与过失帮助 | 第18-19页 |
·过失共同正犯的处罚依据 | 第19-22页 |
·理论辨析 | 第20页 |
·处罚根据 | 第20-22页 |
3 过失共同正犯的司法现状 | 第22-31页 |
·立法事例的态度 | 第22-24页 |
·明确承认型 | 第22-23页 |
·排斥适用型 | 第23页 |
·有限容许型 | 第23-24页 |
·有限排斥型 | 第24页 |
·司法判例的立场 | 第24-27页 |
·瑞士司法审判态度 | 第25页 |
·德国司法审判参考 | 第25-26页 |
·日本司法审判倾向 | 第26-27页 |
·我国立法与判例的动向 | 第27-31页 |
4 过失共同正犯的成立要素 | 第31-40页 |
·过失实行行为 | 第31-34页 |
·过失犯的实行行为 | 第31-33页 |
·过失实行行为的定位 | 第33-34页 |
·共同意思联络 | 第34-37页 |
·意思联络的本质 | 第34-35页 |
·意思联络的确认 | 第35-36页 |
·意思联络的价值 | 第36-37页 |
·共同注意义务 | 第37-40页 |
·共同注意义务的分类 | 第37-38页 |
·共同注意义务的违反 | 第38-39页 |
·共同注意义务的确定 | 第39-40页 |
5 过失共同正犯的司法认定 | 第40-51页 |
·客观条件的认定 | 第40-44页 |
·主体身份特定化 | 第40-41页 |
·共同注意义务明确化 | 第41-42页 |
·过失实行行为类型化 | 第42页 |
·整体因果关系现实化 | 第42-44页 |
·主观条件的认定 | 第44-46页 |
·过失心态有无的鉴别 | 第44-45页 |
·过失程度大小的判断 | 第45页 |
·过失责任承担的分析 | 第45-46页 |
·附随条件的认定 | 第46-51页 |
·惩办与宽大的取舍 | 第47-48页 |
·定性与定量的抉择 | 第48-49页 |
·监督过失的适用 | 第49-51页 |
6 过失共同正犯的立法完善 | 第51-56页 |
·实务难题的反思 | 第51-53页 |
·现实困境 | 第52页 |
·解决路径 | 第52-53页 |
·立法体系的完善 | 第53-56页 |
·立法建构 | 第53-54页 |
·“双位一体”模式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