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导论 | 第15-41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5-20页 |
(一) 有助于加深伊斯兰复兴运动与现代化、世俗化关系的理解 | 第16-17页 |
(二) 有助于提高对马来西亚伊斯兰教本土化、民族化的认识 | 第17-18页 |
(三) 有助于增进对伊斯兰教政治性与自修复文化品质的体悟 | 第18-19页 |
(四) 有助于促进我国与东南亚之间的经贸往来与文化交流 | 第19-20页 |
二、研究动态 | 第20-34页 |
(一)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20-28页 |
(二)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28-34页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34-38页 |
(一) 马来亚与马来西亚(Malaya and Malaysia) | 第34-35页 |
(二) 伊斯兰复兴运动(Islamic Revival Movement) | 第35-38页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38-41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38-40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40-41页 |
第一章 历史与现状:马来西亚伊斯兰教概况 | 第41-57页 |
·伊斯兰教在马来半岛的初传 | 第42-48页 |
·须文答腊·巴赛苏丹国——东南亚第一个穆斯林国家 | 第44页 |
·马六甲王国皈依伊斯兰教——马来半岛全面伊斯兰化 | 第44-46页 |
·东南亚出现众多伊斯兰教传播中心 | 第46-48页 |
·多民族、多元宗教的马来西亚 | 第48-57页 |
·马来西亚多民族、多元宗教格局的形成 | 第49-51页 |
·马来西亚伊斯兰教的地位和影响 | 第51-57页 |
第二章 发展与嬗变:马来西亚伊斯兰复兴运动之勃兴 | 第57-89页 |
·马来西亚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发展演变 | 第57-76页 |
·觉醒时期(1969—1979年):政府由疏离转向亲伊斯兰政策 | 第58-65页 |
·发展时期(1980—1990年):伊斯兰教进入政治并与之关系渐趋密切 | 第65-69页 |
·政府主导时期(1991—1998年):官方的伊斯兰复兴运动成为主流 | 第69-71页 |
·伊斯兰教党时期(1999年至今):伊斯兰教与政治相互融合 | 第71-76页 |
·马来西亚的主要伊斯兰复兴组织和团体 | 第76-89页 |
·马来西亚穆斯林青年运动组织 | 第76-80页 |
·澳尔根组织 | 第80-83页 |
·帕克姆组织 | 第83-86页 |
·其他伊斯兰复兴团体和组织 | 第86-89页 |
第三章 个案研究:马来西亚伊斯兰复兴运动与世俗化、现代化 | 第89-127页 |
·马来西亚伊斯兰复兴运动与政治民主化 | 第90-112页 |
·马来西亚伊斯兰教党 | 第90-101页 |
·马来西亚是伊斯兰教国吗? | 第101-106页 |
·神圣与世俗:政治合法性变迁与政治民主化进程 | 第106-112页 |
·马来西亚伊斯兰复兴运动与经济现代化 | 第112-127页 |
·马来西亚经济政策的嬗变及经济发展状况 | 第113-116页 |
·马来西亚的伊斯兰金融系统 | 第116-122页 |
·传统与现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与经济现代化 | 第122-127页 |
第四章 分析与综合:马来西亚伊斯兰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和特征 | 第127-144页 |
·马来西亚伊斯兰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分析 | 第127-139页 |
·政治原因 | 第127-131页 |
·经济原因 | 第131-134页 |
·宗教文化原因 | 第134-137页 |
·社会原因 | 第137-139页 |
·马来西亚伊斯兰复兴运动的特征分析 | 第139-144页 |
·马来西亚伊斯兰复兴运动具有宗教文化—民族国家复兴的双重属性 | 第139-141页 |
·马来西亚伊斯兰复兴运动是以和平方式为主的温和主义复兴运动 | 第141-142页 |
·马来西亚伊斯兰复兴运动的表现形式复杂多样 | 第142-143页 |
·马来西亚伊斯兰复兴运动的社会影响力有限 | 第143-144页 |
结语 | 第144-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58页 |
附录 | 第158-160页 |
后记 | 第160-1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