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导论 | 第9-19页 |
一、研究背景与价值 | 第9-11页 |
二、研究现状与评析 | 第11-16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7页 |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 | 第17-19页 |
第一章 马克思人学视域中“现实的个人”思想的源起 | 第19-30页 |
一、马克思人学与“现实的个人”思想的关系厘清 | 第19-23页 |
(一) 马克思人学理论概述 | 第19-20页 |
(二) 马克思人学视域中“现实的个人”思想 | 第20-22页 |
(三) 马克思人学与“现实的个人”思想关系之透视 | 第22-23页 |
二、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产生的理论前提 | 第23-26页 |
(一) 黑格尔:自我意识的人 | 第23-24页 |
(二) 费尔巴哈:抽象的人 | 第24-25页 |
(三) 施蒂纳:唯一者 | 第25-26页 |
三、马克思对传统人学思想的反思与批判 | 第26-30页 |
(一) 对黑格尔“自我意识的人”的反思 | 第26-27页 |
(二) 对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批判 | 第27-28页 |
(三) 对施蒂纳“唯一者”的扬弃 | 第28-30页 |
第二章 马克思人学视域中“现实的个人”思想的形成过程 | 第30-39页 |
一、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的萌芽 | 第30-33页 |
(一) 《博士论文》阶段:“原子式”的个人 | 第30-31页 |
(二)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市民与公民相统一的“个人” | 第31-32页 |
(三)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的类本质 | 第32-33页 |
二、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的正式形成 | 第33-39页 |
(一)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人的本质”的阐释 | 第34-35页 |
(二)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思想 | 第35-36页 |
(三) 《哲学的贫困》中“现实的个人”思想的发展 | 第36-39页 |
第三章 马克思人学视域中“现实的个人”的内涵 | 第39-48页 |
一、马克思“现实的个人”的科学内涵 | 第39-41页 |
(一) “现实的个人”是肉体的、有生命的个人 | 第39-40页 |
(二) “现实的个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 第40-41页 |
(三) “现实的个人”是具体的、发展的人 | 第41页 |
二、马克思“现实的个人”的总体特质 | 第41-44页 |
(一) 作为自然的、社会的和有意识的存在物的统一 | 第41-42页 |
(二) 作为自然需要、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的统 | 第42-43页 |
(三) 作为现实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 第43-44页 |
三、马克思“现实的个人”的存在方式 | 第44-48页 |
(一) 实践范畴的内涵 | 第44-45页 |
(二) 实践是现实的个人的最本质规定 | 第45-46页 |
(三) 实践活动与现实的个人的相互关系 | 第46-48页 |
第四章 马克思人学视域中“现实的个人”思想的当代审视 | 第48-54页 |
一、当前社会中现实的个人所面临的生存与发展困境 | 第48-50页 |
(一) 人与自然关系实践失调导致生态危机 | 第48-49页 |
(二) 人与社会关系实践失衡导致社会危机 | 第49页 |
(三) 人与自身关系实践错乱导致信仰危机 | 第49-50页 |
二、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启示 | 第50-54页 |
(一) “现实的个人”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第50-51页 |
(二) “现实的个人”与尊重人的生命和价值 | 第51-52页 |
(三)“现实的个人”与人旳全面发展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