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居住融合的城市保障性住房规划研究--以济南市为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导论 | 第9-18页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选题意义 | 第10页 |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研究框架 | 第10-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2-15页 |
·国外住房空间规划研究评述 | 第12-14页 |
·国内保障性住房空间规划研究评述 | 第14-15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保障性住房 | 第15-16页 |
·城市居住空间 | 第16-17页 |
·重点、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第2章 保障性住房政策效果及居住空间实例分析 | 第18-30页 |
·济南市保障性住房政策实施现状 | 第18-22页 |
·经济适用房发展现状 | 第18-19页 |
·廉租房发展现状 | 第19-21页 |
·公共租赁房发展现状 | 第21-22页 |
·济南低收入群体聚集区的居住空间现状分析 | 第22-30页 |
·保障性居住区空间现状 | 第23-26页 |
·旧城低收入聚集区住房状况 | 第26-30页 |
第3章 居住空间的动力机制及空间规划因素分析 | 第30-37页 |
·济南市保障性住房居住空间的问题反思 | 第30-33页 |
·“被郊区化”形成居住分异 | 第30-31页 |
·空间结构不合理 | 第31-33页 |
·居民需求偏离 | 第33页 |
·影响保障性住房空间规划的因素分析 | 第33-37页 |
·保障性住房总体规划因素 | 第33-34页 |
·保障性住房规划实施过程的法律因素 | 第34-35页 |
·与商品房用地规划的协调性因素 | 第35页 |
·公众参与被忽视 | 第35页 |
·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被忽视 | 第35-37页 |
第4章 基于居住融合的保障性住房规划的对策及建议 | 第37-51页 |
·保障性住房空间混合居住国际模式借鉴 | 第37-39页 |
·美国—混合居住模式 | 第37-38页 |
·新加坡—居住融合模式 | 第38-39页 |
·香港—TOD 模式连接就业网络 | 第39页 |
·科学确定保障性住房的目标原则与宏观政策 | 第39-44页 |
·确定住房的发展目标 | 第39-40页 |
·确定住房空间发展原则 | 第40-41页 |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 第41-44页 |
·注重规划编制以改进住房物质空间规划 | 第44-49页 |
·注重规划编制引导 | 第44-45页 |
·改进保障性住房物质空间规划 | 第45-49页 |
·开发建设模式引导 | 第49-51页 |
·开发建设模式 | 第49页 |
·模式类型发展引导 | 第49-51页 |
第5章 结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