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3-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说明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1.1 合成气的物理化学性质 | 第15-16页 |
1.1.2 合成气的来源 | 第16页 |
1.1.3 合成气脱水的必要性 | 第16页 |
1.2 气体脱水的工艺 | 第16-18页 |
1.2.1 溶剂吸收法 | 第17页 |
1.2.2 固体吸附法 | 第17-18页 |
1.2.3 低温分离法 | 第18页 |
1.2.4 其他新型分离法 | 第18页 |
1.3 离子液体用于气体分离 | 第18-21页 |
1.3.1 离子液体概述 | 第18-19页 |
1.3.2 离子液体气体分离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4 热力学模型简介 | 第21-24页 |
1.4.1 UNIFAC模型介绍 | 第21-22页 |
1.4.2 COSMO-RS模型简介 | 第22-24页 |
1.5 离子液体量化计算概述 | 第24页 |
1.6 Aspen Plus在气体分离脱水模拟中的应用 | 第24-25页 |
1.7 课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1.7.1 课题意义 | 第25页 |
1.7.2 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基于COSMO-RS法的离子液体筛选及分子模拟研究 | 第27-37页 |
2.1 吸收剂的筛选 | 第27-32页 |
2.2 高斯量化计算研究 | 第32-35页 |
2.2.1 高斯计算方法 | 第32页 |
2.2.2 高斯计算结果分析 | 第32-3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合成气在离子液体[EMIM] [Tf_2N]中溶解性研究 | 第37-53页 |
3.1 实验原料与实验仪器 | 第37-38页 |
3.1.1 实验原料 | 第37-38页 |
3.1.2 实验装置 | 第38页 |
3.2 实验装置与步骤 | 第38-41页 |
3.2.1 离子液体[EMIM][Tf_2N]的性质分析 | 第38-40页 |
3.2.2 溶解度实验方法与实验装置 | 第40-41页 |
3.2.3 实验详细方法 | 第41页 |
3.3 实验数据与分析 | 第41-51页 |
3.3.1 实验分析方法 | 第41-42页 |
3.3.2 UNIFAC参数拟合及溶解度预测 | 第42-44页 |
3.3.2.1 基团拆分方法 | 第42-43页 |
3.3.2.2 UNIFAC模型预测IL与气体平衡 | 第43页 |
3.3.2.3 UNIFAC 模型参数 | 第43-44页 |
3.3.3 实验结果与拟合 | 第44-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离子液体[EMIM][Tf_2N]用于合成气脱水的实验及模拟 | 第53-69页 |
4.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第53-54页 |
4.1.1 实验原料 | 第53-54页 |
4.1.2 实验设备 | 第54页 |
4.2 实验方法与实验步骤 | 第54-56页 |
4.2.1 实验方法 | 第54-55页 |
4.2.2 实验设备简图 | 第55页 |
4.2.3 实验步骤 | 第55-56页 |
4.3 实验数据与分析讨论 | 第56-60页 |
4.3.1 离子液体相对流量对脱水结果的影响 | 第57-58页 |
4.3.2 合成气中水分相对含量对脱水结果的影响 | 第58-59页 |
4.3.3 离子液体通入时间对脱水结果的影响 | 第59-60页 |
4.4 合成气脱水流程模拟及优化 | 第60-63页 |
4.4.1 离子液体脱水流程模拟 | 第60页 |
4.4.2 离子液体脱水流程优化 | 第60-63页 |
4.5 传统低温甲醇脱水流程模拟 | 第63-64页 |
4.6 流程模拟对比 | 第64-67页 |
4.6.1 离子液体与甲醇洗合成气脱水流程参数 | 第64-65页 |
4.6.2 离子液体与甲醇合成气脱水流程结果及能耗对比 | 第65-66页 |
4.6.3 两种脱水流程经济评价 | 第66页 |
4.6.4 评价结果及讨论 | 第66-67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81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81-82页 |
附件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