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40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二氧化钛纳米材料作为光阳极的光电化学电池研究 | 第12-19页 |
§1.2.1 引言 | 第12-13页 |
§1.2.2 选用二氧化钛作为光电化学太阳电池主要电极材料的原因 | 第13-14页 |
§1.2.3 光电化学太阳电池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以及提高光电性能的方法 | 第14-19页 |
§1.3 钯纳米颗粒的可控合成以及电催化研究 | 第19-27页 |
§1.3.1 钯纳米颗粒可控合成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1.3.2 钯纳米颗粒形貌对消光性能的影响 | 第24-25页 |
§1.3.3 钯纳米颗粒形貌对电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25-27页 |
§1.4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31页 |
§1.4.1 利用电沉积技术一步法制备硫化镉颗粒敏化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及其光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27-29页 |
§1.4.2 表面凹陷的钯纳米多面体颗粒的可控制备和电催化性能测试 | 第29-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40页 |
第二章 利用电沉积技术一步法制备CdS(Se,Te)颗粒敏化TiO_2纳米管阵列及其光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40-62页 |
§2.1 引言 | 第40-47页 |
§2.1.1 CdS(Se,Te)敏化TiO_2纳米管阵列的制备方法 | 第40-46页 |
§2.1.2 两种半导体共同敏化TiO_2纳米管对光电性能的影响 | 第46-47页 |
§2.2 实验药品与方法 | 第47-48页 |
§2.2.1 实验药品 | 第47页 |
§2.2.2 硫(硒,碲)化镉敏化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的制备 | 第47-48页 |
§2.2.3 表征方法和光电化学测试 | 第48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8-58页 |
§2.3.1 硫化镉敏化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的表征和生长机制 | 第48-53页 |
§2.3.2 硫化镉敏化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的光电化学性能 | 第53-55页 |
§2.3.3 硒化镉和碲化镉敏化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的表征和光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55-5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第三章 一步法可控制备表面凹陷的钯纳米立方体、直角双锥体和五次孪晶晶纳米棒以及电催化性能研究 | 第62-90页 |
§3.1 引言:表面凹陷贵金属颗粒的研究现状 | 第62-69页 |
§3.2 实验药品与方法 | 第69-70页 |
§3.2.1 实验药品 | 第69页 |
A 3.2.2 表面凹陷钯纳米立方体的制备 | 第69页 |
§3.2.3 表面凹陷钯纳米双锥体和五次孪晶纳米棒的制备 | 第69页 |
§3.2.4 表征方法和电化学测试 | 第69-70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0-87页 |
A 3.3.1 表面凹陷的钯纳米立方体的表征 | 第70-72页 |
A 3.3.2 反应起始阶段,还原剂、表面活性剂和前驱物浓度对产物形貌的影响 | 第72-75页 |
§3.3.3 反应进行阶段,钯离子还原速度对产物形貌的影响 | 第75-78页 |
§3.3.4 表面凹陷的钯直角双椎体和五次孪晶纳米棒的表征 | 第78-81页 |
§3.3.5 钯纳米颗粒的电催化性能 | 第81-8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0页 |
第四章 籽晶诱导法制备表面凹陷的钯立方八面体以及电催化研究 | 第90-110页 |
§4.1 引言:籽晶诱导法生长贵金属(以钯为主)纳米颗粒研究进展 | 第90-101页 |
§4.2 实验药品与方法 | 第101-102页 |
§4.2.1 实验药品 | 第101页 |
§4.2.2 籽晶诱导生长表面凹陷立方八面体 | 第101页 |
§4.2.3 表征方法和光电化学测试 | 第101-102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02-107页 |
§4.3.1 表面凹陷立方八面体的表征和生长机制 | 第102-103页 |
§4.3.2 表面凹陷立方八面体的时间演化和还原剂种类对产物形貌的影响 | 第103-106页 |
§4.3.3 表面凹陷多面体颗粒的消光谱和电催化性能 | 第106-10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0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0-112页 |
§5.1 总结 | 第110-111页 |
§5.2 展望 | 第111-112页 |
致谢 | 第112-11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