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11页 |
| 表格索引 | 第11-12页 |
| 插图索引 | 第12-17页 |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7-1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29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9-21页 |
| ·研究现状和动态 | 第21-26页 |
| ·币型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 | 第21页 |
| ·脆性断裂破坏 | 第21-22页 |
| ·屈服破坏 | 第22-23页 |
| ·疲劳破坏 | 第23-26页 |
| ·疲劳的机理 | 第26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9页 |
| 第二章 带应力高阶项的应力强度因子外插法 | 第29-42页 |
| ·引言 | 第29页 |
| ·三维椭圆裂纹的裂尖附近的应力场 | 第29-32页 |
| ·椭球坐标系下的解 | 第29-31页 |
| ·长半轴方向的全场显式解 | 第31-32页 |
| ·短半轴方向的全场显式解 | 第32页 |
| ·裂尖附近应力场的高阶项 | 第32-34页 |
| ·数值模拟 | 第34-39页 |
| ·有限元分析模型和裂纹尖端附近的应力分布场 | 第34-37页 |
| ·应力强度因子的数值外插法 | 第37-39页 |
| ·表面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外插法 | 第39-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三章 基于特征断裂长度的材料的脆性断裂准则 | 第42-54页 |
| ·引言 | 第42页 |
| ·面破坏假设和统一的断裂理论 | 第42-44页 |
| ·面破坏假设 | 第42-43页 |
| ·断裂准则 | 第43页 |
| ·材料的特征断裂长度 | 第43-44页 |
| ·特征断裂长度的应用 | 第44-47页 |
| ·脆性断裂实验 | 第47-51页 |
| ·脆性断裂特征长度的相关讨论 | 第51-53页 |
| ·能量平衡方面的理论基础 | 第51-52页 |
| ·材料的强度特性和特征断裂长度的物理意义 | 第52-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四章 基于特征屈服长度的材料的屈服准则 | 第54-66页 |
| ·引言 | 第54页 |
| ·单晶材料和多晶材料的屈服机理分析 | 第54-56页 |
| ·特征屈服长度 | 第56-58页 |
| ·含有微小圆孔平板的屈服强度和基于特征屈服长度的屈服准则 | 第58-61页 |
| ·含微小孔洞平板的拉伸实验 | 第61-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第五章 基于特征疲劳长度的材料的疲劳准则 | 第66-80页 |
| ·引言 | 第66页 |
| ·基于疲劳特征长度的疲劳理论 | 第66-73页 |
| ·深埋币型裂纹的应力分布 | 第66-69页 |
| ·特征疲劳长度 | 第69-72页 |
| ·小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范围 | 第72-73页 |
| ·应力强度因子范围门槛值和名义疲劳强度的实验 | 第73-78页 |
| ·实验材料 | 第73-74页 |
| ·应力强度因子范围门槛值实验 | 第74-75页 |
| ·中心带有圆孔的试件的疲劳实验 | 第75-76页 |
| ·理论预测与实验结果的比较 | 第76-78页 |
| ·基于特征疲劳长度的理论与传统疲劳理论的比较 | 第78-79页 |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 第六章 有限疲劳寿命的预测方法 | 第80-95页 |
| ·引言 | 第80页 |
| ·基于特征疲劳长度的有限疲劳寿命预测方法 | 第80-81页 |
| ·材料的疲劳实验 | 第81-84页 |
| ·W hler 曲线 | 第81-83页 |
| ·SUS 630 H900 带有圆孔的疲劳实验 | 第83-84页 |
| ·含各种缺陷材料的有限疲劳寿命预测 | 第84-92页 |
| ·二维中的裂纹 | 第84-86页 |
| ·二维中的椭圆孔 | 第86-88页 |
| ·三维中的深埋币型裂纹 | 第88-90页 |
| ·三维中的球孔缺陷 | 第90-92页 |
| ·理论预测与实验结果的比较 | 第92-93页 |
|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 第七章 疲劳损伤演化的机理及损伤演化率 | 第95-109页 |
| ·引言 | 第95页 |
| ·疲劳损伤演化的机理 | 第95-97页 |
| ·基于演化机理的损伤演化律 | 第97-106页 |
| ·一般形式 | 第97-98页 |
| ·恒定温度、恒定循环应力幅下的损伤演化律 | 第98-105页 |
| ·考虑循环应力幅影响的损伤演化律 | 第105-106页 |
| ·损伤累加规律 | 第106-10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9-113页 |
| ·结论 | 第109-110页 |
|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10-111页 |
| ·展望 | 第111-11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3-127页 |
| 致谢 | 第127-129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论文情况 | 第129-132页 |
| 附件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