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思维与礼乐文明的现代转化
内容提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导论 | 第14-25页 |
第一章 身体史的文化比较 | 第25-56页 |
第一节 西方哲学史中的身体 | 第25-35页 |
1. 文化的身体源头 | 第26页 |
2. 古希腊、希伯来文化中的身体 | 第26-27页 |
3. 身体问题怎样影响了基督教? | 第27-28页 |
4. 身体问题怎样影响了西方古代哲学? | 第28-29页 |
5. 近代西方唯理论的灵肉二元对立 | 第29-30页 |
6. 现代西方哲学欲望的身体 | 第30-31页 |
7. 现象学本质直观蕴含的身体意义 | 第31-33页 |
8. 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 | 第33-34页 |
9. 福柯的身体权力批判 | 第34-35页 |
第二节 中国思想文化史中的身体 | 第35-56页 |
1. 中国文明独特的地理环境 | 第35-36页 |
2. 宗法血缘关系中的身家一体 | 第36-38页 |
3. 拟身的类比思维 | 第38-40页 |
4. 身体类比与中国古代哲学风格 | 第40-41页 |
5. 儒家的身体宇宙观 | 第41-42页 |
6. 儒家的身体修养论 | 第42-44页 |
7. 道家的“无我之身” | 第44-45页 |
8. 佛教的形神分离与身心不二的对立 | 第45-47页 |
9. 政治哲学领域的身体类比 | 第47-49页 |
10. 中国传统文化的“身体症候学” | 第49-50页 |
11. 身体文化与传统思维方式 | 第50-53页 |
12. 中国近年身体文化研究若干文献述评 | 第53-56页 |
第二章 身体文化的结晶——礼乐文明 | 第56-100页 |
第一节 礼-身体关系的探寻(上) | 第56-72页 |
1. 礼仪是身体行为的模式化 | 第56-60页 |
2. 从礼仪看华夏文明的起源 | 第60-62页 |
3. 原始礼俗与礼乐文明的区别 | 第62-63页 |
4. 夏商周三代的礼制 | 第63-66页 |
5. 礼仪之邦与中国文化的特色 | 第66-68页 |
6. 礼学对礼俗、礼制的研究 | 第68-70页 |
7. 近年来礼学研究现状 | 第70-72页 |
第二节 礼-身体关系的探寻(下) | 第72-84页 |
1. 为什么礼乐文化具有身体性质? | 第72-73页 |
2. 儒家典籍籍中礼与身的一体化的论述 | 第73-75页 |
3. 身、家合一 | 第75-78页 |
4. 以身观礼,以礼观国运 | 第78-80页 |
5. 身体传播——-体态语与礼仪 | 第80页 |
6. 行礼——儒家的身体教育 | 第80-81页 |
7. 礼治——身体的典范化 | 第81-83页 |
8. 礼治方法——风化万民 | 第83-84页 |
第三节 礼的社会、政治、文化功能 | 第84-100页 |
1. 什么是文化整合? | 第85页 |
2. 礼与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的文化整合 | 第85-86页 |
3. 礼整合不同文化的方式 | 第86-87页 |
4. 中华文化一统历史中的礼仪整合 | 第87-89页 |
5. 礼之用,和为贵 | 第89-91页 |
6. 典范政治——以身作则 | 第91-93页 |
7. 化民成俗与推行礼仪 | 第93-96页 |
8. 礼治与人治 | 第96-97页 |
9. 礼治:内圣外王的传统政治矛盾 | 第97-100页 |
第三章 身体思维方式与礼乐文化的现代转型 | 第100-143页 |
第一节 礼与身体象征隐喻的思维方式 | 第100-120页 |
1. 礼与象的符号体系 | 第100-101页 |
2. 唯象的思维方式 | 第101-103页 |
3. 礼与仪的区别 | 第103-105页 |
4. 肉身与意义之身的区分 | 第105-107页 |
5. 身体现象学视野下的礼乐文化 | 第107-110页 |
6. 改革开放与交往实践理论的兴起 | 第110-114页 |
7. 交往实践与主体际视野下的礼乐文化 | 第114-120页 |
第二节 礼乐文化的现代转化途径探讨 | 第120-143页 |
1. 渐近改革的文化背景:动态整体的身体思维 | 第121-124页 |
2. 礼俗转变与社会资本 | 第124-126页 |
3. 为什么中国改革从农村开始 | 第126-127页 |
4. 礼俗也是一种组织资源 | 第127-129页 |
5. 从现代政治哲学看礼的文化整合功能 | 第129-130页 |
6. 现代国家和社会需要仪式建设 | 第130-132页 |
7. 民间仪式与国家认同 | 第132-133页 |
8. 礼法共治的可能性:现代政治哲学眼中的礼治 | 第133-137页 |
9. 由礼俗社会过渡到法治社会 | 第137-139页 |
10. 开拓包括礼仪生活在内的和谐社会 | 第139-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48页 |
后记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