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8页 |
一、 “无讼”概论 | 第8-12页 |
(一) “无讼”的内涵 | 第8页 |
(二) “无讼”的表现 | 第8-11页 |
1、 官方的“息讼” | 第8-10页 |
2、 民间的“贱讼” | 第10-11页 |
(三) 理想的“无讼”与现实的诉讼 | 第11-12页 |
二、 “无讼”观念在中国形成的多方面原因 | 第12-16页 |
(一) “无讼”观念诞生的经济基础 | 第12-13页 |
1、 自然经济是“无讼”的经济基础 | 第12-13页 |
2、 重农抑商政策 | 第13页 |
(二) “无讼”观念形成的政治土壤 | 第13-14页 |
(三) “无讼”思想形成的思想基础 | 第14-16页 |
1、 礼治思想 | 第14-15页 |
2、 儒家大同思想 | 第15-16页 |
三、 “无讼”思想与现代法治的冲突与契合 | 第16-20页 |
(一) 现代法治的理念 | 第16-17页 |
(二) “无讼”与现代法治的冲突 | 第17-19页 |
1、 “无讼”观念冲淡了权利意识 | 第17页 |
2、 漠视程序的价值,压制司法程序的发展 | 第17-18页 |
3、 “无讼”导致法律工具化,无法在人民心目中树立对法律的信仰 | 第18-19页 |
(三) “无讼”与现代法治的契合 | 第19-20页 |
1、 “无讼”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 | 第19页 |
2、 秩序是现代法治社会的保障 | 第19-20页 |
四、 “无讼”与和谐社会 | 第20-26页 |
(一)、“无讼”有利于缓解市场经济带来的道德滑坡 | 第20-24页 |
(二)、充分利用调解模式,缓解社会矛盾 | 第24-26页 |
结语 | 第26-27页 |
注释 | 第27-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1页 |
致谢 | 第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