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1. 导论 | 第10-15页 |
|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本文的研究重点和创新点 | 第14页 |
| ·研究价值 | 第14-15页 |
| 2. 行政问责制概述 | 第15-21页 |
| ·行政问责制的界定 | 第15-17页 |
| ·行政问责制的构成要素 | 第17-18页 |
| ·行政问责的主体 | 第17页 |
| ·行政问责的客体 | 第17-18页 |
| ·行政问责的内容 | 第18页 |
| ·行政问责的责任承担方式 | 第18页 |
| ·行政问责制的基本原则 | 第18-21页 |
| ·依法问责原则 | 第18-19页 |
| ·权责相适应原则 | 第19页 |
| ·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 第19-20页 |
| ·参与原则 | 第20-21页 |
| 3. 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发展与现状 | 第21-29页 |
| ·行政问责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 第21-22页 |
| ·我国行政问责制的现状 | 第22-29页 |
| ·立法现状 | 第22-26页 |
| ·执行现状 | 第26-29页 |
| 4. 现阶段我国行政问责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9-38页 |
| ·立法层面:现有法律法规分散,效力层次较低 | 第29-32页 |
| ·在全国范围内没有统一的《行政问责法》 | 第29-30页 |
| ·现有的问责监督执行机关单一,监督力度不够 | 第30-31页 |
| ·问责程序规定混乱,缺乏救济途径 | 第31-32页 |
| ·执行层面:现有行政问责法律制度执行不力 | 第32-36页 |
| ·行政问责的适用范围狭窄,缺乏可操作性 | 第32-33页 |
| ·问责形式混乱,引咎辞职被泛化 | 第33-34页 |
| ·同体问责的权威性遭受质疑,而异体问责被弱化 | 第34-35页 |
| ·问责官员复出机制不透明 | 第35-36页 |
| ·配套制度层面:行政问责配套制度不健全 | 第36-38页 |
| ·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缺漏 | 第36-37页 |
| ·行政机关权责划分不明,行政问责难以开展 | 第37-38页 |
| 5. 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完善措施 | 第38-49页 |
| ·制定统一的《行政问责法》,完善问责程序和救济途径 | 第38-39页 |
| ·进一步扩大行政问责的范围,规范问责方式 | 第39-41页 |
| ·积极推进异体问责的力度 | 第41-43页 |
| ·确立人大问责的主导地位 | 第41页 |
| ·重视政协的问责 | 第41-42页 |
| ·加强司法机关的问责 | 第42页 |
| ·拓宽新闻媒体以及社会公众参与问责的途径 | 第42-43页 |
| ·规范问责官员的复出机制 | 第43-44页 |
| ·推进行政问责配套制度建设 | 第44-47页 |
| ·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 第44-45页 |
| ·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 | 第45-46页 |
| ·确立权责明确的责任划分体系 | 第46-47页 |
| ·优化行政问责文化氛围 | 第47-49页 |
| ·加大公职人员的考核培训力度,树立“责任”与“服务”意识 | 第47页 |
| ·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和问责观念 | 第47-49页 |
| 结语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