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2-14页 |
| ·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对政府的社会治理提出挑战 | 第12-13页 |
| ·政府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取得较大成效,也遭遇较大瓶颈 | 第13-14页 |
| ·遭遇瓶颈的原因 | 第14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 ·研究框架 | 第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研究理论 | 第18-23页 |
|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相关理论 | 第18-20页 |
| ·政府基本职能的相关理论 | 第20页 |
| ·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职能 | 第20页 |
| ·代表社会公众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 第20页 |
| ·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 | 第20-22页 |
| ·领导行为四分图的提出 | 第20-21页 |
| ·领导行为四分图的内容 | 第21页 |
| ·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 ·情景领导理论及应用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政府治理的一般规律与“稳定—关注”四分模式建立 | 第23-38页 |
| ·网络群体性事件政府治理的规律分析 | 第23-29页 |
|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规律 | 第23-26页 |
|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规律 | 第23-25页 |
| ·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中政府的角色体现 | 第25-26页 |
|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政府治理规律的体现 | 第26-28页 |
| ·授权型 | 第26-27页 |
| ·命令型 | 第27页 |
| ·说服型 | 第27-28页 |
| ·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规律中体现的政府职能 | 第28-29页 |
| ·体现政府的政治职能 | 第28页 |
| ·体现政府的服务职能 | 第28-29页 |
| ·网络群体性事件政府治理的维度选择 | 第29-32页 |
| ·政府政治职能体现政府对公众事件的关注 | 第29页 |
| ·政府服务职能体现政府对公众关系的关注 | 第29-30页 |
| ·网络群体性事件政府治理要兼顾政治职能与服务职能 | 第30-31页 |
| ·兼顾社会稳定的必要性 | 第30页 |
| ·兼顾公众关注的必要性 | 第30-31页 |
| ·网络群体性事件政府治理的维度确定 | 第31-32页 |
| ·网络群体性事件政府治理中“关心社会稳定程度”的维度 | 第31页 |
| ·网络群体性事件政府治理中“关心公众关注程度”的维度 | 第31-32页 |
| ·网络群体性事件对政府治理的“稳定—关注”四分模式建立 | 第32-37页 |
| ·政府治理网络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稳定的强调 | 第32-34页 |
| ·强调社会稳定程度的原因 | 第32-33页 |
| ·强调社会稳定程度的表现 | 第33页 |
| ·强调社会稳定程度的指标 | 第33-34页 |
| ·政府治理网络群体性事件对公众关注的强调 | 第34-35页 |
| ·强调公众关注程度的原因 | 第34-35页 |
| ·强调公众关注程度的表现 | 第35页 |
| ·强调公众关注程度的指标 | 第35页 |
| ·政府治理网络群体性事件“稳定—关注”四分图的建立 | 第35-37页 |
| ·“稳定—关注”四分模式图描述 | 第36页 |
| ·“稳定—关注”四分模式对应的四个状态区间 | 第36页 |
| ·“稳定—关注”四分模式各状态区间描述指标 | 第36-37页 |
| ·网络群体性事件对政府治理的“稳定—关注”四分模式评估方式 | 第37-38页 |
| 第三章 “低稳定低关注”状态区间的网络群体性事件政府治理 | 第38-40页 |
| ·“低稳定低关注”状态区间的网络群体性事件评估方式 | 第38页 |
| ·“低稳定低关注”类型事件的描述 | 第38页 |
| ·“低稳定低关注”类型事件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政府治理的影响 | 第38页 |
| ·“低稳定低关注”类型事件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政府治理的要求 | 第38-39页 |
| ·“低稳定低关注”状态区间政府治理状态描述 | 第39页 |
| ·“低稳定低关注”状态区间政府治理的优劣态分析 | 第39-40页 |
| 第四章 “高稳定高关注”状态区间的网络群体性事件政府治理 | 第40-45页 |
| ·“高稳定高关注”状态区间的网络群体性事件评估方式 | 第40页 |
| ·“高稳定高关注”类型事件的描述 | 第40页 |
| ·“高稳定高关注”类型事件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政府治理的影响 | 第40-41页 |
| ·“高稳定高关注”类型事件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政府治理的要求 | 第41-43页 |
| ·“高稳定高关注”状态区间政府治理状态描述 | 第43页 |
| ·“高稳定高关注”状态区间政府治理的优劣态分析 | 第43-45页 |
| 第五章 “高稳定低关注”状态区间的网络群体性事件政府治理 | 第45-48页 |
| ·“高稳定低关注”状态区间的网络群体性事件评估方式 | 第45页 |
| ·“高稳定低关注”类型事件的描述 | 第45页 |
| ·“高稳定低关注”类型事件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政府治理的影响 | 第45-46页 |
| ·“高稳定低关注”类型事件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政府治理的要求 | 第46页 |
| ·“高稳定低关注”状态区间政府治理状态描述 | 第46页 |
| ·“高稳定低关注”状态区间政府治理的优劣态分析 | 第46-48页 |
| 第六章 “低稳定高关注”状态区间的网络群体性事件政府治理 | 第48-51页 |
| ·“低稳定高关注”状态区间的网络群体性事件评估方式 | 第48页 |
| ·“低稳定高关注”类型事件的描述 | 第48页 |
| ·“低稳定高关注”类型事件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政府治理的影响 | 第48-49页 |
| ·“低稳定高关注”类型事件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政府治理的要求 | 第49页 |
| ·“低稳定高关注”状态区间政府治理状态描述 | 第49-50页 |
| ·“低稳定高关注”状态区间政府治理的优劣态分析 | 第50-51页 |
| 第七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政府治理的综合分析 | 第51-53页 |
| ·明确网络群体性事件与政府治理目标的关系程度 | 第51页 |
| ·评估网络群体性事件所处的状态区间 | 第51页 |
| ·加强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政府治理效果的评估 | 第51-52页 |
| ·“稳定—关注”四分模式政府治理的优势 | 第52-53页 |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