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引言 | 第10-18页 |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 (二) 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5-16页 |
| (四) 研究重点和难点 | 第16-18页 |
| 一、 群体性事件的含义、类型和产生根源 | 第18-27页 |
| (一) 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现状 | 第18-21页 |
| 1. 群体性事件的定义 | 第18-19页 |
| 2. 群体性事件的特征 | 第19-21页 |
| (二) 群体性事件的类型 | 第21-23页 |
| 1. 劳资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 第21页 |
| 2. 土地征用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 第21页 |
| 3. 房屋拆迁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 第21-22页 |
| 4. 环境污染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 第22页 |
| 5. 政府工作人员腐败、渎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 第22-23页 |
| 6. 民族宗教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 第23页 |
| (三) 群体性事件产生的根源 | 第23-27页 |
| 1. 社会公平公正保障机制不健全,利益诉求渠道缺失 | 第24-25页 |
| 2. 地方政府与民争利,政府工作人员腐败现象严重 | 第25页 |
| 3. 公众维权意识增强,但法律意识薄弱 | 第25-27页 |
| 二、 社会组织参与群体性事件治理的理论基础及优势 | 第27-35页 |
| (一) 我国社会组织的类型 | 第27-28页 |
| (二) 社会组织参与群体性事件治理的相关理论 | 第28-30页 |
| 1. 公民社会理论 | 第28-29页 |
| 2. 治理理论 | 第29-30页 |
| 3. 安全阀理论 | 第30页 |
| (三) 社会组织参与群体性事件治理的优势 | 第30-33页 |
| 1. 有效进行社会沟通 | 第31页 |
| 2. 阻断权力寻租 | 第31-32页 |
| 3. 提供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 | 第32页 |
| 4. 保护弱势群体 | 第32-33页 |
| (四) 群体性事件的有效防治途径 | 第33-35页 |
| 三、 影响我国社会组织在群体性事件治理中发挥作用的因素 | 第35-38页 |
| (一) 社会组织活动的法律依据不健全 | 第35页 |
| (二) 政府对社会组织的活动影响过大 | 第35-36页 |
| (三) 社会组织自身能力不足 | 第36页 |
| (四) 公众对社会组织的认可程度低 | 第36-38页 |
| 四、 促进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群体性事件治理的途径 | 第38-44页 |
| (一) 完善立法,确保社会组织的法律地位 | 第38页 |
| (二) 政府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群体性事件的治理 | 第38-39页 |
| (三) 提高社会组织的活动能力 | 第39-40页 |
| (四) 提高公众对社会组织的认可 | 第40-42页 |
| (五) 突出社会组织的发展重点 | 第42-44页 |
| 结论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 附录 | 第47-49页 |
| 后记 | 第49-5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