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言 | 第10-18页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2.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2.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2.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四)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7-18页 |
1.创新之处 | 第17页 |
2.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1.公共卫生 | 第18页 |
2.公共卫生服务 | 第18页 |
3.农村牧区公共卫生服务 | 第18-19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19-20页 |
1.公共产品理论 | 第19页 |
2.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19-20页 |
3.服务型政府理论 | 第20页 |
二、内蒙古农村牧区公共卫生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0-27页 |
(一)内蒙古农村牧区公共卫生服务现状 | 第21-24页 |
1.内蒙古农村牧区公共卫生机构现状 | 第21-22页 |
2.内蒙古农村牧区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现状 | 第22-23页 |
3.内蒙古农村牧区公共卫生服务提供现状 | 第23-24页 |
(二)内蒙古农村牧区公共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 | 第24-27页 |
1.资源配置不合理 | 第24-25页 |
2.供给能力不足 | 第25-26页 |
3.牧区公共服务产品提供难度大 | 第26页 |
4.社会认可度和重视程度较低 | 第26-27页 |
三、内蒙古农村牧区公共卫生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7-35页 |
(一)农村牧区与城市供给存在差异性 | 第27-29页 |
1.农牧区公共卫生需求的特殊性 | 第27-28页 |
2.城乡二元论的影响 | 第28-29页 |
(二)农村牧区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作用偏弱 | 第29-31页 |
1.县级卫生机构的龙头作用减弱 | 第29-30页 |
2.乡镇卫生院的枢纽作用和主体作用不明显 | 第30页 |
3.村卫生室的基础作用和公益性缺乏 | 第30-31页 |
(三)政府对农村牧区公共卫生投入不合理 | 第31-32页 |
1.投入总量少 | 第31-32页 |
2.事权与财权错配、民族自治性发挥不足 | 第32页 |
(四)人才配备不足、继续教育发展滞后 | 第32-34页 |
1.人才总量少、无法满足数量需求 | 第32-33页 |
2.专业素质低、无法满足质量需求 | 第33页 |
3.人员培训和发展机会缺乏 | 第33-34页 |
4.全科医生配备不足 | 第34页 |
(五)多元主体参与互动机制缺失 | 第34-35页 |
1.供给主体单一 | 第34页 |
2.缺乏多元主体参与的制度保障 | 第34-35页 |
四、可资借鉴的国内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经验与启示 | 第35-37页 |
(一)国内农村发展公共卫生的经验与做法 | 第35-36页 |
1.甘肃省经验与做法 | 第35页 |
2.山西省经验与做法 | 第35-36页 |
(二)国内发展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几点启示 | 第36-37页 |
1.加强全科医生人才队伍的建设可解决卫生人才短缺问题 | 第36页 |
2.发展“互联网+”和远程医疗可提高农村牧区公共卫生服务可及性.. | 第36-37页 |
3.加强机构一体化建设可提高资源配置合理性 | 第37页 |
五、进一步完善内蒙古农村牧区公共卫生服务的对策与建议 | 第37-47页 |
(一)统筹城乡规划、合理配置资源 | 第37-39页 |
1.提高对农村牧区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视程度 | 第37-38页 |
2.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优质资源下沉 | 第38页 |
3.建立健全需求表达机制 | 第38-39页 |
(二)完善农村牧区公共卫生三级网络建设 | 第39-42页 |
1.巩固县级卫生机构的龙头地位 | 第39页 |
2.发挥乡镇卫生院的主体作用和枢纽作用 | 第39-40页 |
3.加强村卫生室的基础作用和公益性 | 第40-41页 |
4.推动信息化建设、发挥网络系统的作用 | 第41页 |
5.发挥医联体作用、建立城乡统筹帮扶机制 | 第41-42页 |
(三)完善投入机制及转移支付制度 | 第42-44页 |
1.建立农村卫生服务投入的长效机制 | 第42页 |
2.构建多级政府筹资机制、厘清各级政府支出责任 | 第42-43页 |
3.转变政府投入重心 | 第43页 |
4.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 第43-44页 |
(四)加强农村牧区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建设 | 第44-46页 |
1.盘活存量、加强在岗人员再教育 | 第44页 |
2.定向培养、开展人才的储备建设 | 第44-45页 |
3.完善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 | 第45-46页 |
4.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 | 第46页 |
(五)完善多元主体参与机制 | 第46-47页 |
1.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公共卫生服务提供 | 第46-47页 |
2.完善多元主体参与供给的制度保障 | 第47页 |
六、结论与展望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一)期刊类 | 第49-51页 |
(二)著作类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页 |